街巷烟火处 笔下有温度
文/刘 焱
清晨时分,楼下早餐铺的炊烟与早起居民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构成我每日最熟悉的背景音。打开电脑里的文件夹,找到今天需要编辑的稿件——有社区工作者冒雨排查隐患的现场笔记,还有邻里节上孩子们欢笑的图文素材……我的日常工作,就是从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故事里,提炼出真实的民生瞬间。
刚开始接手编辑工作时,对着每天的素材也迷茫过。素材里多是民生政策的日常宣传、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协调进展,或是邻里纠纷的调解经过……这些看似“微小”的内容,让我一度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
直到某次整理素材时,一组细节深深触动了我:素材里记录的普通人,有守着小店数十年的经营者,记得每位老街坊的习惯;也有热心助人的邻里,总在他人需要时搭把手。我将这些温暖细节梳理打磨成稿,稿件发布后收到不少读者反馈,有人说想起了身边类似的人和事,有人感慨平凡生活里的温情从未缺席。
那一天,我终于明白:乡街新闻的力量,就藏在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里。民生政策体现在素材里社区服务点一碗热饭的温度,是志愿者帮扶特殊群体时的一句关切;城市的文明建设体现在基层工作者风雨无阻的坚守,是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的场景。只有沉下心,从看似平淡的日常记录里,找出那些藏着人情温暖的细节,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有温度、有力量。
乡街就像社会的“微缩模型”,素材里的每一件小事,都可能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我常常在整理素材时发现,那些看似零散的生活片段,其实都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比如素材里记录的居民出门办事越来越便捷,背后是“便民服务下沉”政策的落地;社区环境从杂乱到整洁的变化,折射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推进。这些细节或许不够“宏大”,却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时代变迁在身边的具体体现,让大家从日常里读懂发展的意义。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乡街新闻从来不是“小事”。它需要我们有“以小见大”的眼光,把素材里的个人经历、日常片段,放进时代发展的背景里去解读。就像从居民生活里的便捷变化,能看到民生政策的落地实效;从社区环境的改造记录里,能感知城市更新的推进节奏。每一篇乡街新闻,都是从素材中截取的时代“小切片”,拼起来就是一幅真实的民生图景。
乡街新闻不允许我们闭门造车,更不允许我们炒作噱头——因为我们编辑的内容,读者就是住在周边的街坊,故事就发生在他们熟悉的环境里。如果素材筛选失实、稿件打磨粗糙,不仅会失去读者信任,更会辜负通讯员深入一线的用心记录。为了这份“初心”,我养成了“较真”的习惯。编辑矛盾调解类稿件时,会反复核对素材里的多方信息,确保报道客观公正;处理政策解读类内容时,会把专业表述转换成居民能听懂的“大白话”,再搭配真实的生活素材,让政策解读更接地气。有时候,为了让标题更贴合内容、更有温度,会反复琢磨——避免空泛的表述,而是从素材里找细节、找共鸣,让标题既能概括核心,又能触动人心。
回望这些年,电脑里的文件夹里装满了乡街故事:居民生活改善的喜悦记录、社区解决难题的过程素材、邻里互助的温暖片段。这些编辑出的稿件,没有宏大的叙事,却是我最珍贵的收获——它们记录着乡街的变迁,也见证着我的成长。未来,我还会继续认真筛选每一份乡街素材,精心打磨每一篇稿件,在人间烟火里书写有温度的新闻。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