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杨晓明
蚌埠可依托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后花园,着力打造通达长三角的综合交通枢纽、面向长三角的资源要素供应基地、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平台、串联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
一声号角起新航!
今年初,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定位于全国发展强劲的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战略引领,引擎强劲。面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从谋篇到落子,蚌埠身为其中一分子,如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抢抓机遇,在融入一体化中担起蚌埠应有使命、发挥应有作用?如何以积极姿态,主动拥抱、全面融入?如何深度对接、做优秀的“答卷人”……本文从战略宏观背景解读入手,条分缕析蚌埠优势所在,有的放矢提出应对之策。既“提神醒脑”,更催人奋楫。希望职能部门能借智谋篇开新局,主动融入新作为。也希望更多的理论工作者能参与到这一重大课题的研讨中来,在蚌埠加快“两个中心”建设中展现出智慧的力量。
概念变 空间扩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始于1982年,在概念上一变再变,空间上一扩再扩。1982年,国家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即“上海经济区”,范围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长江三角洲的9个城市组成;1984年,国务院决定将上海经济区的范围扩大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市四省,拥有人口近2亿,面积达52万平方公里,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均占全国的1/4以上,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实力最雄厚的地区;1992年,“长三角城市群”的概念被提出,最初包括上海、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14个地级市,后又分别在1996年纳入泰州,2003年纳入台州,以江浙沪16城市为主体形态的长三角城市群最终得以形成。2010年,国家发改委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区域范围界定为苏浙沪全境内的25个地级市,在原有16个城市的基础上,加进了苏北的徐州、淮阴、连云港、宿迁、盐城和浙西南的金华、温州、丽水、衢州;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在2省1市25城市的基础上去掉了江浙的一些城市,同时将安徽省的8个城市纳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最终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南通、泰州、扬州、盐城、镇江、常州,浙江省的杭州、湖州、嘉兴、宁波、舟山、绍兴、金华、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总数为26个地级市。至此,长三角一体化从“雏形”到最终“成形”。2018年11月,在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完成最后一次升级。
今年初,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拟订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上升国家战略,明确了长三角全国发展强劲的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研究出台《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明确了安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提出要坚持在“一体化”上作部署、“高质量”上下功夫、“一盘棋”上做文章,扬皖所长、补皖之短,努力在一体化进程中提升自身实力。
距离近 产业亲
蚌埠加入长三角一体化正逢其时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长三角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靠近长三角才能有发展,只有融入长三角才能有突破。蚌埠作为淮河流域和皖北中心城市,未来的发展已经和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及长三角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是时空距离越来越短。江河时代,由于受限于交通设施的短板,与长三角流域各地交流沟通较少。高速时代,合徐高速公路南段建成通车,蚌埠与省会合肥之间的交通时间由原先的3个小时缩短为1.5小时,宁洛高速公路滁州至南京段建成通车,蚌埠已处于以上海为中心的“4小时”交通圈、以南京、合肥为中心的“2小时”经济交通圈,标志着蚌埠已融入“长三角”高速公路网。高铁时代,通过蚌埠的铁路包括京沪高速铁路、京福高速铁路等,均为中部到长三角的重要运输线。如今得益于高铁,蚌埠至南京和合肥仅需40多分钟,到上海仅需2小时,时间成本缩为高速公路时代的一半,大大拉近了蚌埠和以南京、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圈的时空距离。
二是政策支持越来越多。长三角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地带,将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之间形成南北呼应,共同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因此,可以预见,大量的政策将向长三角地区倾斜,意味着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加快高质量发展,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参与全面对外开放,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规划对接上,安徽省深度参与国家《规划纲要》的制订,在其中进一步突出安徽元素,而省《行动计划》中,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也都体现出蚌埠元素。战略协同上,目前“三省一市”都承担着一些重大的国家战略和重要的改革举措,比如自贸试验区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等。下一步将共同推进试点,共享改革成果,放大改革创新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蚌埠可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与省里和周边城市对接,力争一批重点项目支持,融入重大战略布局。专题合作上,长三角已有交通、产业、科技、环保等12个方面的专题合作,下一步“三省一市”将更加注重运用市场的力量,进一步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共建一批开放性的合作平台,在创新成果转化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利一体等方面聚焦聚力,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资源整合、一体化共享,提升专题合作质量。
三是自身优势越来越显。经过多年的发展,蚌埠这座老工业城市正在拥抱新的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实现新的发展,为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地理区位得天独厚。蚌埠位于南京、合肥、徐州的三角几何中心,四个方向分别被长三角、皖江城市带、环渤海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围合,可谓是“左右逢源”。在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和省多项重大战略规划节点中,蚌埠均深度参与其中,发展空间巨大。交通运输四通八达。蚌埠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蚌埠火车站是京沪铁路一等客站,蚌埠南站是京沪高铁七大中心枢纽站之一,京台、宁洛高速公路在此交汇,蚌埠机场为4C级军民两用机场,蚌埠港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皖北)铁路无水港、蚌埠(皖北)B型保税物流中心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优势明显的交通资源为蚌埠无缝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途径。产业发展基础扎实。蚌埠是国内重要的综合性加工制造基地,已形成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装备制造及零部件加工、精细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通过实施硅基、生物基双轮驱动,正聚力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这样的产业基础,既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形成错位发展,又能全方位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合作对接空间。科创资源优势明显。蚌埠作为安徽省第二科教资源大市,拥有中国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7所国家级研究院所、安徽财经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和一批地方科研机构、教育院校。按照省委提出“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共建全球创新成果集散中心”的要求,蚌埠可依托现有科创资源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布局,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高端人才与“双创”结合新平台、新产业新业态集聚带。生态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蚌埠是淮河文化发祥地之一,双墩文化遗址、垓下之战遗址、大禹治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等都是蚌埠的城市符号,彰显着蚌埠的城市底蕴。现如今,蚌埠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百个宜居城市之一,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大明文化产业园、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人文自然景观,突显了城市品质和潜在活力。
抢机遇 搭快车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再谱新篇
当前,蚌埠正处在加快“两个中心”建设的关键期,面对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一国家战略,如何抢抓机遇,在融入一体化中担起蚌埠应有使命、发挥应有作用,必须以积极姿态,主动拥抱、全面融入。蚌埠可依托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后花园。着力打造通达长三角的综合交通枢纽、面向长三角的资源要素供应基地、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平台、串联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
一要坚持思想先行,高站位认识长三角一体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积极的思想才会有积极的行动,有思想上的“破冰”才会有行动上的“突围”。在国家《规划纲要》出台前,蚌埠一直被挡在了长三角的门外,而这一次不仅被纳入规划,更是多次提及到蚌埠的相关内容。这反映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蚌埠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国家提供了机遇,能不能抓住抓牢抓好,搭上跨越发展的“快车”,关键还在于思想先行。“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要树立大开放的理念,跳出蚌埠看蚌埠,把蚌埠发展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中寻找差距、抬升标杆、明确定位,找准自己的时空坐标和优势劣势,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要强化“一体化”的意识,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既干好“自己”的事,也做好“我们”的事,既扬蚌埠之长,也学他人之长,努力在融入一体化、服务一体化、推动一体化发展中实现大发展、展现新作为。要弘扬实打实的精神,任何事业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两个中心”不是喊喊口号、自说自话就能实现的,必须靠实打实地“干”来实现。要拿出动真碰硬的魄力和勇气,善于在破解难题中解放思想,以“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理念、“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真正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
二要突出规划引领,高起点谋划长三角一体化。国家《规划纲要》不仅首次将安徽全境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更是提及皖北产业转移集聚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内容,蚌埠是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的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和淮河流域中心城市,同时又是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城市,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也被确定为中心城市。接下来的工作中,就要谋定而后动。要强化规划统筹引导,以合淮产业走廊、合滁蚌经济带建设为突破口,加快《蚌淮(南)城市组群城镇体系规划(2019—2035)》编制和实施,实现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空间、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规划政策有效对接。编制“十四五”规划要与皖北城市群、南京、合肥有机衔接、全面融合。要推动规划等高对接,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规划衔接,修编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各项规划,促进重大平台、重点项目、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与沪苏浙对标对接。积极参与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专项规划编制,主动跟进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规划修编,争取我市一批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事项纳入。要加强规划执行力度,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城市进行会商,制定创新、产业、人才、投资、金融等配套政策和综合改革措施,加快与长三角区域城市深度融合。强化规划约束作用,探索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每年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
三要完善基础设施,高水平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坚持适度超前、协同推进,着眼把蚌埠打造成为联通皖北与皖江、淮河与长江不同区域同频共振的重要交汇点,形成“东融沪宁、南联合淮、西引皖北、北接苏北”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不断提升蚌埠区位优势和综合交通枢纽作用。要大力推进城际公路无缝对接。加快完善城市快速路网,实施宁洛高速公路界蚌滁段工程改扩建,提升宁洛、京台高速通行和服务能力;推进蚌五高速尽快通车、蚌固高速加快建设,实现共享“合肥2小时生活圈”、“南京1小时生活圈”;积极推进沿淮高速公路建设,补齐东西向高速公路短板。要大力加快轨道航空交通建设。坚持以“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为契机,积极谋划推进一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项目,实现与长三角联通便利快捷。加快皖北城际铁路、沿淮快速铁路的规划建设,形成连通皖北、打通沿淮、贯通江淮的快速铁路网;以谋划建设合蚌城际铁路,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以谋划建设亳蚌宁扬城际铁路,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亳蚌南城际铁路规划研究和前期工作;加快民用机场前期报批,尽早开工建设,打造皖北地区空铁公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华东地区货运综合枢纽。要大力提升水运通江达海水平。加快实施淮河航道“三改二”工程等航道整治工程,打通直接入海通道。加快建设蚌埠港长淮卫综合港区一期工程,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全力参与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推进蚌埠淮河航运枢纽建设,提升江河联运中转功能。建设蚌埠港长淮卫作业区、沫河口工业园、固镇开发区等铁路专用线工程。要大力加强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积极对接长三角区域联网售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加快5G网络建设和商用步伐,加大5G网络建设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对接区域政务服务网,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
四要强化产业支撑,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着力点要在产业深度参与上下功夫,积极对接沪苏浙产业布局调整,走错位发展、配套发展、协调发展之路,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加速构建与都市圈、长三角配套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紧盯《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大数据联盟合作备忘录》中“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加快数字资源开放共享”,助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加快物联、数联、智联的相关布局,加快数字资源的开放、共享利用,发挥中电科40/41所、中国兵器工业214所在相关领域的优势,开展我市5G通信产业链建设规划研究,构建以基础材料、基站系统、网络结构、应用产品、终端设备为主线的产业发展链条,参与长三角芯片研发中心建设。要大力承接产业转移。聚焦长三角区域与我市优势产业契合度较高的硅基和生物基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围绕上下游产业配套,分类实施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协调合作。选育专业化招商团队,实施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打造皖北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加工业,打造长三角的“菜篮子”和“米袋子”。要做优做强平台载体。积极参与长三角各类产业协同创新联盟,依托优势主导产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创建蚌埠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一批分行业国际产业创新中心。加强各类开发区与沪苏浙开发区开展结对合作,通过“飞地经济”、“总部—生产基地”、产业链合作、整体搬迁等多种模式,开展产业对接合作,努力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中增添特色、增创优势。要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放大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外溢效应,争取加入G60科创走廊,鼓励驻蚌科研机构、院所、高新技术企业跨区域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常态化开展要素对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与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对接上交所科创板建设,培育一批企业上市。
五要优化民生服务,高品质共享长三角一体化。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大力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增强保障改善民生能力,增强全市人民在一体化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在生态环境上实现联防共治。深入践行“两山”理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淮河流域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空间保护,高标准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蚌埠样板。借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经验,逐步探索实现流域环境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应急通报、联合执法、区域补偿、联防联控,确保不发生重大区域性环境污染事件。要在公共服务上实现便利共享。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加快推进政务数据、民生数据共建共享。积极建设长三角地区门诊结算交互专项平台,将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异地转诊人员等四类人员优先纳入试点范围.积极引进沪苏浙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深入开展合作办学办医,支持共建高校联盟、区域医疗中心、养老服务基地等。要在人文交流上实现合作共融。强化政策联动协调,推动文化相互融通,系牢人文交流纽带。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交易博览会、文博会、金融合作论坛等区域联动活动,举办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峰会、金融论坛等。
六要健全体制机制,高标准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必须持续加大力度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把蚌埠打造成为发展氛围更佳、体制机制更新、创新能力更强、竞争实力更高、企业活力更好的地区。要创优营商服务环境。借鉴推广上海自贸区服务企业的经验做法,学习借鉴沪苏浙改革经验,深化“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窗口无否决权”“一网一门一次”等改革,切实提高服务效能。紧抓三省一市签订《长三角地区实施环保领域信用联合奖惩合作备忘录》机遇,在失信行为评判标准互认、数据归集共享、联合惩戒措施落实等方面加强合作。要完善人才合作机制。长三角发展实践一再证明,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强人才就是强实力,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发展优势、创新优势、产业优势。要紧盯长三角区域科教优势、人才优势,大力支持本地企业、大院大所与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产业研究中心。特别是加快招才引智“绿色通道”建设,牢固树立“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的理念,完善人才管理、培养和评价激励机制,以制度保障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进一步营造以实干为荣、以实干尽责的工作导向,让各级干部“想干事、要干事、干成事”的工作热情持续得到释放。按照“三严三实”要求,严规矩、正风气、净生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主要看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让干得出色、干出成绩的干部有舞台、有前途、有奔头。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壮胆,及时为受到不实反映和误解的干部澄清和正名,进一步营造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