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街道南山社区以“生活就要甜啦啦”品牌项目为核心的社区合伙人模式,创新整合便民生活站点、公益服务网络、助农供应链体系,构建起“便利触手可及、温情时刻相伴、城乡双向赋能”的新型社区生态。这一模式不仅重塑了社区服务的供给逻辑,更通过“甜味经济+公益基因+助农纽带”的深度融合,为居民带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获得感。
甜味生活枢纽:便民站点织就15分钟生活服务网
在“生活就要甜啦啦”的社区版图中,社区便民驿站这个面积约80平方米的空间,以暖橙色为主色调,门前悬挂着“生活补给站·幸福中转站”的灯箱,既是品牌识别的视觉符号,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能量补给站”。站点内部分为三大功能区:便民驿站“微服务”:在社区便民驿站的服务矩阵中,理发、缝纫、家电维修等“微服务”看似琐碎,却精准击中居民85%的日常“微需求”在“15分钟品质生活圈”完成;“特色服务”击中群众心坎:艾灸、泡脚等养生服务过程中自然产生的邻里交流,让驿站成为“陌生人社交破冰场”,基层治理成本下降,社区黏性持续增强;创新性的是“甜味+”增值服务:站点引入生活美食,定时补货来自助农基地的新鲜蔬果面点,价格较市场价低10%左右。这些细节设计让便民站点超越了传统便利店的功能,成为嵌入居民生活轨迹的“微型生活服务综合体”。
人本服务矩阵:专业团队守护社区温情脉络
社区合伙人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打造了一支“专职人员+志愿者+属地达人”的复合型服务团队。团队成为“社区生活管家”,掌握片区内独居老人、残疾家庭等特殊群体的基本情况,定期上门探访,兼任“社区情报员”,及时收集居民需求反馈至社区。这些志愿者不仅是服务提供者,更是社区文化的编织者,让邻里互动从“擦肩而过”变为“携手共创”。在人员管理上,引入“服务积分兑换机制”:居民参与公益活动、提供助农信息等可积累积分,用于兑换站点商品、家政服务时长等,形成“付出-回报-再付出”的良性循环。这种将商业运营与社区治理相结合的模式,让服务团队既具备专业度,又充满人情味,真正实现“用熟人社会的温度,做陌生人社会的服务”。
公益赋能社区:构建有温度的生活共同体
“生活就要甜啦啦”始终相信,社区的甜味不仅来自物质便利,更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围绕“一老一小一特殊”群体,构建起立体化公益服务网络:换季行动——守护银发生活:每季度第一个周五上午,为辖区内60岁以上独居老人送上“爱心早餐包”,搭配手写问候卡;星光计划——点亮童年梦想:寒暑假推出“社区小管家”实践活动,孩子们参与助农市集摆摊,学习了解蔬菜是怎么从农场到餐桌的,在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彩虹行动——温暖特殊群体:建立残疾人档案,提供就业技能培训、辅助器具租赁等服务,每年助残日向残疾人送物质给温暖;这些活动打破了传统公益“单向给予”的模式,让受助者成为价值创造者,重塑社区成员的平等关系。
城乡双向奔赴:助农链上的新鲜生活革命
在便民服务与公益活动的背后,是一条精心构建的“从田间到餐桌”助农供应链。社区合伙人团队深入乡村,与专业合作社建立直采合作,实现三大价值重构。新鲜度革命:建立农产品快速流通通道,采用“订单式种植”,根据居民需求调整品种,确保“凌晨在田头,中午在案头”的高品质;价值分配重构:摒弃传统中间商赚差价模式,社区合伙人反哺社区建设,用于活动支持、阵地建设等;情感连接升级:定期组织“农场开放日”,邀请居民走进田间地头,参与插秧、采摘等农事体验,举办“助农故事会”,让农户与居民面对面分享种植故事。这种“生产端-消费端”的直接对话,打破了城乡隔阂,让城市居民理解“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也让农民感受到劳动的尊严,形成“情感认同-消费支持-口碑传播”的良性循环,这种从“卖产品”到“卖生活方式”的转变,让餐桌成为城乡融合的最佳连接点。
社区合伙人模式的智慧,在于构建“基础服务保民生、特色服务增福祉、未来服务创价值”的三层服务体系。从便民站点的热气腾腾,到公益活动的温情脉脉,再到助农链条的生机勃勃,解锁了社区美好生活N种可能,让每个社区都成为“甜味发生地”。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