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社会

安徽理工大学学子“三下乡”:“蟹逅”沱湖 驶向未来

-

2025-07-01 11:10     来源: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智行水乡·能创未来”社会实践团队作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暑期“三下乡”的首支队伍于6月28日-6月30日闪亮出征,该团队的社会实践地是蚌埠市五河县。他们走进沱湖湿地风情区、水产养殖基地、沱湖乡浍河村村委会等地,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形式,在学习体验中感受“小螃蟹”产业实践所激活的乡村振兴“大能量”,同时,结合自身专业所长,为当地的村民和学生送来一场新能源汽车知识的科普盛宴。

欣赏自然景观,听取民众心声。第一站,团队成员来到了位于五河县境内的沱湖湿地风景区进行参观调研。在这里,既可以看到水天相连、欧鹭高飞低翔、千亩荷花竞开等湿地自然景观,也能看到捻军渡、朱元璋品蟹亭、康熙治水丰碑、等历史人文古迹。在游人如织的荷花池边,队员采访了本地居民对沱湖生态的看法,部分居民表示,近几年在县政府统一部署下,沱湖湿地公园一改含磷量超标、湖水伴有恶臭味的恶劣生态状况,通过加强水域的管理和管控水产资源的捕捞等手段,已逐渐恢复往日的生机。实践团在调研中直观地感受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居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对居民经济生活创收的非凡意义。队员纷纷表示要努力践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让绿水青山遍布我们的身边。

走近养殖基地,体验“蟹逅”之旅。第二站,实践团来到了沱湖乡浍河村的一处村民的水产养殖基地。这片水域孕育的沱湖螃蟹以“青壳白肚、金爪褐螯”的独特品相备受青睐。在养殖塘口边,技术人员向团队揭秘了“水草+龙虾+螃蟹”的复合生态养殖模式“现在最大的螃蟹二两大左右,每年中秋节前后,正是螃蟹肥美的时候”,养殖户一边用蟹笼从湖里捕捞了数只螃蟹,一边为团队成员演示着水质监测等操作流程。依托生态保护与特色养殖的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致富路。此外,队员深入浍河村,观察到道路两侧的商铺,多与螃蟹产业链息息相关,包括养殖螃蟹、制作蟹笼等。通过向村民线下发放问卷、访谈的方式,深刻感受到螃蟹“钳”动的产业实践,也为村民输入了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知识。

沱湖乡浍河村养殖户捕捞螃蟹画面(摄影:姚仲成)

访谈浍河村村民(摄影:姚仲成)

齐聚科普盛宴,萌生科学幼苗。实践团队第三站来到了沱湖乡浍河村村委会,团队成员在沱湖乡浍河村村委会会议室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能源汽车知识主题宣讲活动,吸引了当地20名左右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团队成员以理论宣讲、模型观摩、互动交流等形式,激发中小学生们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兴趣,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同学的心中生根发芽。首先,以智能车模型展示引发中小学生的动手实践兴趣,他们争相传阅、触摸模型,共同探索新能源汽车的奥秘。接着,队长介绍了现代汽车的简史、燃油车的结构,着重讲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史,详细阐述了新能源汽车对比传统燃油车的独特优势。知识科普结束后,进入到互动交流环节,学生们积极踊跃地提出问题。最后,实践团成员勉励在场的中小学生,勤学惜时,坚定信心,将来勇于投身科技创新事业,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队员为中小学生展示智能车模型(摄影:姚仲成)

亲历基层工作,扎深振兴意识。实践团队就乡村扶贫工作、乡村振兴发展等主题与浍河村村委村干部进行交流。村支书指出:“浍河村是渔业村,在退网还湖后,村委通过提供奖补金等形式大力支持村民进行水产品养殖。村里亟待输入水质监测、病虫防治方面的专业人才,从而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接着,举行了安徽理工大学与浍河村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团队指导老师、村支书和实践团全体成员参加此次仪式。该授牌仪式将推动校地密切合作,实现乡村基层治理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常态化衔接。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储备,积极思考并向村干部提出浍河村发展的对策“可以逐步采用新能源渔船,以达到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摄影:姚仲成)

在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智行水乡·能创未来”社会实践团队聚焦水乡沱湖乡振兴发展,发扬专业所长,助力当地村民和学生共享新能源汽车知识科普盛宴,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建言献策,实现了真正为乡村发展赋能,促进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结合,提升了育人实效。。

通讯员: 刘江珊  李连城



深度阅读

拾光纪·这个“七一”,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重温入党誓词
[详细]
钟华论:锻造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