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首席记者 陈瑶 文/图)清晨6点,当城市还未完全苏醒,华运超市冷链配送司机王宗保已完成了第三次体温检测。他仔细检查车厢温度显示屏上的“4℃”字样,发动车辆驶向市区。“这车豆制品必须在2小时内送达各门店,温度波动不能超过0.5℃。”王宗保拍了拍方向盘上的GPS定位器,“现在全程冷链,比从前扛着温度计跑轻松多了。”
在华运超市中心店,记者随机采访了正在选购豆制品的李女士。她掏出手机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屏幕上立即跳出“大豆检测报告”等信息。“我闺女教我的,现在买华运的豆芽都能‘查三代’。”李女士笑着说。
这些可感可见的变化得益于华运超市智慧物流加工中心的建设、投产。
走进这个中心,仿佛踏入食品梦工厂。这里没有传统车间的嘈杂与忙乱,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设备精准协作的韵律。从一颗豆子到鲜嫩豆芽,从面粉到劲道面条,从原料到元宝水饺,每条生产线都在诉说着科技与美食的奇妙邂逅。
在豆芽孵化间,技术员马晓君轻触控制屏,沉睡中的“豆芽宝宝”们正享受全自动SPA:恒温恒湿的环境里,智能系统每隔2小时为豆子安排一次“淋浴”,96小时后,空气动能干洗机轻柔拂去豆壳,一根根晶莹剔透的豆芽如出水芙蓉般亮相。这里没有人工干预,只有数据屏上跳动的湿度、温度曲线,默默守护着植物最自然的生长节律。
看着大屏幕显示的关键数据,面点班长马师傅指着正在醒发的面团说,“过去靠老师傅手感,现在发酵箱自带传感器,面团状态精确到分钟。”
在这座7大车间、10条生产线组成的“梦工厂”里,每个环节都烙印着智慧基因,中央控制系统像大脑般统筹全局,物联网传感器如神经末梢感知细微变化。当传统食品工艺遇上现代科技,华运正重新定义“舌尖上的安全”。
早上7点,华运超市的冷链运输车将蔬菜、肉类等菜品准时运送到我市某区政府食堂。
“每天有四五百人在食堂吃饭,食品安全是首要确保的,其次,还要新鲜、可口。我们需要企业提供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很可靠的产品。”食堂负责人刘娟说,从2020年4月开始,食堂就在华运超市采购肉、菜、豆制品等,数年过去,品质始终如一。
华运智慧物流加工中心总经理张晓宇表示,华运超市早已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共享数据,一旦发现异常可快速追溯源头,将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
为破解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隐患,华运智慧物流加工中心还构建了“智慧物流+冷链配送”双保障体系。仓储环节采用AI货架管理,实时监测温湿度;配送车辆配备GPS定位与温度记录仪,确保冷链不断链。这种“产运销一体化”模式,大大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
近年来,华运智慧物流加工中心以“工业思维”重塑食品生产流程,投入自动化生产线、恒温净化车间及智能检测设备,实现从原料筛选到成品配送的全程标准化,用“十八般武艺”牢牢守住食品安全这道防线。
“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也是我们必须扛起的责任。”华运集团董事长周小峰站在智慧物流大数据平台前,注视着不断闪烁的屏幕,“这些数字时刻都在变化,但我们服务家乡父老的初心始终如一。现在,我们正全力为370万乡亲打造更完善的'鲜食圈',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对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应有的回报。华运希望能用实实在在的技术,守护好老百姓的每一餐饭。虽然智慧物流投入不小,但看到这些跳动的数字最终化作千家万户餐桌上的安心,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消费者购物时,不再需要炼就‘火眼金睛’,而是放心购买即可,企业让消费者信赖,这就是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蚌埠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科相关负责人高富强介绍,华运等本土企业主动落实主体责任,将食品安全投入转化为品牌竞争力,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发力、公众监督的良性循环。从一颗大豆到一块豆腐,从面粉到馒头,企业用技术革新与责任担当,诠释了“食品安全重于泰山”的深刻内涵,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更多的知名度、美誉度。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