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名贵中药材之一,冬虫夏草长期以来被视为高原的珍稀馈赠,其高营养价值与滋补功效受到广泛认可。然而,伴随野生资源的日益紧张及采挖政策的逐步收紧,该产业也面临着原材料不可控、品质波动大等结构性难题。产业升级需求愈发迫切,生态繁育正在这一背景下成为新的发展路径。
野生冬虫夏草采挖受限,行业结构迎来转变节点
冬虫夏草主要分布于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灌丛草甸带,其生长依赖于特定气候及生态系统。由于过度采挖、气候变化等因素,原产地冬虫夏草产量显著下降。以甘肃为例,2023年合作市发布通告,明令禁止非法采挖冬虫夏草,并对相关违法行为提出法律责任追究。这一系列地方性政策,表明野生资源正受到严格保护,传统依赖型供应模式难以持续。
与此同时,市场上冬虫夏草在品质、流通和安全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如重金属污染、掺假、非法增重等问题,在实际流通环节中较为常见。这对消费者信任与行业公信力均构成挑战。
生态繁育成为解决路径之一
为解决原材料来源稳定性与品质一致性问题,部分企业开始布局“生态繁育”技术。该模式通过精准模拟冬虫夏草生长环境,在尊重其生长规律的前提下,实现非高原区域冬虫夏草的全周期繁育,不仅延续了该珍稀物种,也提高了冬虫夏草品质的可控性。
东阳光作为全球生态繁育开创者,自2007年起扎根冬虫夏草领域,配备260余人科研团队,总投入超40亿元,在湖北宜都建成近40万平方米冬虫夏草生态繁育基地。繁育系统基于温湿度、光照等多参数调控技术,高度还原冬虫夏草在高原自然条件下的生长环境。
此外,东阳光鲜虫草建立了完整的标准化加工流程,冬虫夏草采挖后12小时内紧锁营养,采用FD宇航冻干技术与智能生态保鲜技术,减少活性成分流失,结合清洗、检测、包装等多道标准工序,形成以“质量源于设计(QbD)”为核心理念的全流程管理。
从产业角度看生态繁育,提升供应链稳定性与安全性
冬虫夏草生态繁育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规模化生产的突破性,更在于其对整个产业链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的重构。在资源端,生态繁育打破了季节与地域限制,实现全年供应;在流通端,其产品品质更加一致、风险更低;在消费端,标准化产品有利于扩大用户接触面,使冬虫夏草更好地融入现代健康消费体系。
目前,东阳光鲜虫草已进入全国150多个城市,在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地开设350余家品牌门店。其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等证书,也从侧面印证了生态繁育模式在市场与监管层面的适应性。随着冬虫夏草生态繁育技术逐渐成熟,产业的下一个阶段将更关注标准体系建设。如何建立多维度质量评价机制,提升信息透明度,实现与消费端的信任联动,将成为衡量生态繁育模式是否真正可持续的关键指标。
同时,生态繁育技术的扩展应用,还需在种源保护、品种溯源、行业监管等方面协同推进,以确保该路径不仅在当前具备落地性,也在未来具备扩展性。
冬虫夏草生态繁育的探索仍在继续,而这一模式所推动的,不只是产量的提升,更是整个行业从传统经验向现代标准的转轨。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不代表蚌埠新闻网的观点及立场。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蚌埠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对此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