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社会

千亩农场“孵出”振兴梦 2万岗位“链动”返乡潮

-——从黄卫的稻虾传奇看蚌埠人社如何筑暖巢引群凤

2025-07-15 10:13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
        

夏日的五河县小圩镇,千亩稻田碧浪翻涌,虾塘里收获正丰。农场主黄卫卷着沾满泥巴的裤腿,正指导工人精准养护。十年前,他是省城星级酒店里的厨师;十年后,他已是身披“全国优秀农民工”“乡村振兴高级农艺师”光环的乡土明星。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不仅承载着黄卫个人的“稻虾共舞”致富梦,更映照着蚌埠人社部门以实策实举精心构筑的“创业暖巢”,如何引来群凤归乡,激活一方振兴。

厨师的乡土逆袭:政策铺就“凤还巢”坦途

2014年,五河县“凤还巢”的号召触动了黄卫的心弦。放弃合肥星级酒店的优渥待遇,回乡投身农业?家人不解,师傅挽留。“但心里总惦念着家乡那片土地,想干点属于自己的事业。”说服了家人,他毅然回到生养他的五河县小圩镇下黄村。

创业蓝图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梦想需要千亩土地作画布,可流转谈何容易?启动资金哪里寻?更关键的是,对种养技术,他完全是个“门外汉”。“那时候,连啥时候播种、啥时候上水都摸不准,站在田埂上直发愁。”黄卫回忆。

黄卫和来务工的村民一起分享收获小龙虾的快乐。

转机,始于五河县人社局的精准“搭手”。了解到他的情况,工作人员主动介入,积极协助他与村民沟通,最终成功流转了千余亩土地,为他的稻田综合种养梦想夯下了第一块基石。人社部门的赋能是全方位的。县里连续举办创业培训班,黄卫积极参加,如饥似渴地学习农业政策、种养技术、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从最初的懵懂,到逐渐入门,再到精通,人社搭建的学习平台是他蜕变的阶梯。

更关键的是科技赋能。在人社等部门的“穿针引线”下,黄卫的农场与安徽省农科院等院所建立起紧密合作。专家团队带来的新技术,让“稻虾共作”“稻蟹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从构想变为拢在手心的现实。对种养技术掌握得越发精湛的黄卫潜心钻研创新出“小龙虾育养分离技术”,成功解决了虾苗自我繁育问题,降低了养殖成本,这项成果荣获蚌埠市“乡村产业创新团队”称号。

十年磨砺,终成硕果。曾经的“厨房掌勺人”,如今是乡亲们交口称赞的“土专家”“农博士”。他创办的五河县欢乐生态种养殖家庭农场和五河县华茂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人社等部门的持续扶持下,已蝶变为省级示范农场、国家级示范社。2023年9月,他被安徽省人社厅评为“乡村振兴高级农艺师”——这是对他扎根乡土、科技兴农的专业认可,也是对蚌埠人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效的有力印证。

暖巢引得群凤栖:激活“创业蚌埠”

黄卫的传奇,在五河县、在蚌埠市并非孤例。他的成功,是蚌埠人社部门精心构建“创业暖巢”系统工程结出的一颗丰硕果实。

走进五河县人社局牵头打造的12万平方米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政策咨询、融资对接、导师帮扶、技能培训等服务窗口为创业者提供了全方位服务。这里不仅提供了物理空间,更汇聚了政策、资金、智力等核心资源,是实实在在的“创业港湾”。像一块强力磁石,这个“暖巢”已吸引了13户像黄卫当年一样怀揣梦想的返乡创业者扎根,直接带动就业超1000人,成为点燃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

“引凤长栖,功夫在‘巢’外,更在精准施策。”蚌埠市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道出关键。针对返乡创业者普遍面临的“启动难、融资难、提升难”等痛点,一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持续发力:

资金活水解“燃眉”:大力推广创业担保贷款,创新“整贷直发”模式,并搭建线上“创业担保贷款统一服务平台”,实行数字化赋能、全程网办,将申请到放贷时间压缩至最短7个工作日。2020年以来,仅五河县年均发放个人创业贷款就超2亿元,全市范围更是源源不断为数百个“黄卫式”的创业梦想注入源头活水。

培训赋能强“筋骨”:构建“创业意识+技能提升+经营管理”的全周期培育体系。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开展创业培训;在全市累计建成的65家各类创业孵化平台内,常态化提供场地补贴、创业培训、创业指导、担保贷款等“一条龙”服务。五河县举办的40期培训惠及1600余人,这只是全市庞大培训网络的一个缩影。

标杆引领聚“合力”:精心挖掘、培育和宣传黄卫、梅丹丹、郭泽双、柳升展等一批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安徽省返乡创业之星”等荣誉的先进典型。让他们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真实奋斗故事,成为最生动、最有感召力的“活教材”,激发更多在外游子的返乡热情。

在全市层面,一张支持“全周期创新创业”的生态网络已然织就。65家各类创业孵化平台星罗棋布,构建起覆盖初创、成长、成熟各阶段的支持网络。连续举办12届的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逐年增加,2024年参赛项目超200个,成为发掘培育创业“金种子”的沃土。更接地气的是,人社部门巧妙地将“青创会客厅”“周六创业课”等系列创业服务活动,嵌入“文化旅游美食季”“龙虾啤酒嗨玩节”等火爆的文旅场景中,今年以来已同步开展30余场,参与2000余人,让政策宣讲和创业辅导变得生动可感、触手可及。

成效,写在实实在在的数据里:全市创业孵化平台累计入驻创业企业和团队300余个,像黄卫农场这样的实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直接带动就业2万余人,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端稳饭碗。2024年创业大赛的火爆场面,正是蚌埠创业热潮澎湃不息的最佳注脚。

个体“星火”到振兴“燎原”

当夕阳为黄卫的千亩稻浪镀上耀眼的金边,他的五河县华茂农事服务中心里,烘干机、收割机、旋耕机、农业无人机……30多台套大型农机具仍在轰鸣。这些设备,不仅服务于农场及合作社成员,更免费为周边16户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尤其是脱贫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切实减轻他们的负担。

“个人富裕不算富、回报社会才幸福。”这位新农人朴素的共富观,正通过人社部门搭建的桥梁,转化为惠及乡邻的实在行动:他的农场常年提供20个稳定岗位,午秋农忙时吸纳季节工逾百人,脱贫户、困难群众优先;合作社吸收14户脱贫户参与入股分红;他的田间地头和合作社(被设为省级农民教学实践基地/省级田间学校),每年接待参观考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1000人次,将技术和经验传授给更多乡亲。

从黄卫一个人的千亩“稻虾梦”,到全市65个创业平台孵化出的300多个创业实体、带动的2万余个就业岗位——当人社部门以平台为基筑暖巢、以资金为脉疏堵点、以培训为翼强本领、以典型为帜聚合力,精心营造出“引得回、留得住、干得好”的创业生态,那些怀揣乡愁与梦想的“归雁”,将在故乡的沃野田畴间,挥洒汗水,绽放光芒,共同谱写出新时代乡村振兴最热气腾腾、硕果累累的“蚌埠篇章”。(蚌报融媒体记者 郝玉琳  通讯员 薛正松 文/图



深度阅读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奋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详细]
习言道|听习近平讲文明交流互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