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模型如何落地生产实践?纳米材料如何安全高效地助力环保?智能充电网络如何优化能源配置?从核心技术受限到产业化落地困难,科技创新的关键瓶颈正加速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寻求突破。日前,2025国家首届区域技术转移转化大会在苏州举办。超过1700名高校、企业代表展示了1300多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创新成果。
作为本地科研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带来了众多院企协作的创新成果。其重点合作项目,来自未鱼智能的移动充电机器人,利用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AMR技术和充储新能源技术,为备受关注的电动汽车高质量安全便捷充电社会问题提供的全新智能解题思路。
充电机器人首次亮相,以科技突破作答社会问题
展会现场,未鱼智能的WEYOR-R1移动充电机器人在复杂的展示区域中精准穿行,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据了解,未鱼智能由中科寒武纪及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联合成立的中科算网公司发起创立。WEYOR-R1通过人工智能AMR技术与储充一体技术的结合,专门解决社区和工作区电动汽车充电难题。设备可在不占用车道的情况下灵活穿行,支持“召唤充电”服务模式,实现全流程智能化充电作业。
各界参会人士表示“这种程度的智能化协同,在充电领域属于首创”“社区工作区电力改造成本高、周期长,机器人方案可以直接与现有设施配合,形成补充力量,应该说在当下和未来都是大有可为的。”事实上,城市充电基础设施持续面临供需错配的结构性难题。固定充电桩受限于安装位置和电力容量,无法灵活响应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充电需求变化,而移动充电设备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可调配的动态服务,从技术路线上避开了传统模式的局限。
“我们看到的是智慧城市分布式补能网络的雏形。”未鱼智能代表指出,“空间智能、群体智能和能源智能三大核心特性实现深度融合,传统的加油加电站模式彻底转向‘智能找需求’,可以认为这是下一代补能体系的基础架构。”WEYOR-R1已经聪明地解决了上海融创滨江壹号院的复杂充电难题。该地下停车场涵盖三栋写字楼和社区居民的复杂充电需求,有限的充电桩位在用车高峰期经常面临供需矛盾,而扩建固定桩面临电力扩容、规划布局、成本控制、建设周期等多重制约。部署未鱼移动充电机器人后,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手机召唤充电设备至任意车位,规避了“寻找、上路、排队等”的不便,也跨出了补能设施配置的固有困境。
产业+芯片+技术,人工智能场景化应用演进的“未鱼模式”
现场展示中,WEYOR-R1移动充电机器人在复杂停车场环境中精准导航、智能避障。亮眼表现的背后是强大的技术实力:云边端一体化计算能力助力前沿AMR技术支撑厘米级定位和自主导航,云边协调技术构建智能调度体系,实现了多设备统一管理和作业优化。“我们基于寒武纪芯片,自主研发了AMR算法及充储安全解决方案,”未鱼智能代表表示,“实验室的技术可以直接用到产品上,大大缩短了转化周期。”这种深度合作和创新,展示了一种创造性的持续创新闭环: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中实地运行,产生海量高精度数据,为算法优化提供丰富训练样本;寒武纪芯片技术持续升级,为复杂算法实现创造硬件条件;项目团队基于可见的产业需求进一步推进技术边界突破。高效的创新转化机制下,多个产学研一体化系统在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构建了从基础理论到顶层应用的完整技术优势:芯片技术、科研创新、产业数据三方形成紧密正反馈循环,每一次技术突破都能迅速得到验证和应用,每一次市场实践都能反哺技术优化。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蚌埠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