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如何走出实验室、转化成产品?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一整套“公共平台+遴选机制+孵投联动”支撑体系,正在让科研人员手中的数据和实验成果,一步步走进社会与市场。
平台先行,为成果转化提供“硬支撑”。研究院聚焦小分子、大分子、细胞药物等关键领域,建成六大公共技术平台,总面积1.8万平方米,设备资产约1.8亿元,涵盖实验动物、生物安全、仪器共享、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和细胞药物研发等六大方向。平台运营以来,对外技术服务合同超过1000项,服务院外单位近百家,已成为区域中试验证的关键支撑。
全球遴选项目机制,为转化提供可重复的“落地路径”。研究院建立闭环遴选流程,结合科研经费、平台服务、注册指导、场地支持、落地政策、投融资服务等系列支持措施,形成一条“项目申请—评审遴选—资源匹配—落地转化”的完整路径图。
以中生医疗为例:落户研究院后,企业获得300万元遴选项目科研经费及平台服务支持,其流式细胞仪产品实现从研发到注册全流程提速,现已建成3000平方米生产场地,成为安徽首家获得该类注册证的企业。
场地保障,助力“拎包落地”。研究院建成一期孵化运营空间4万平方米,为入驻企业提供最长3年、最高800平方米的场地服务费减免政策支持。截至目前,已吸引落地41家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企业总估值已超35亿元,如代表性企业天港免疫、阿法纳、瀚微等已完成亿元级融资,企业自身快速成长与资本助力并重。
协同创新,是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研究院先后与重庆嘉士腾、深圳华大智造、伊普诺康等知名企业共建6个联合实验室,覆盖类器官、多组学、诊断等前沿领域,坚持构建“共同投入、合作研发、携手转化、共享收益”紧密型院企市场化合作模式,通过协同创新精准打通转化路径。
资金助力,让项目不因资本掣肘而搁浅。2024年,研究院牵头设立1亿元大健康种子基金,目前已有13个项目通过基金投决,累计投决金额达6100万元,精准填补早期转化资金缺口。
从科研攻坚到中试落地,从注册申报到市场运用,研究院正凭借体系化的成果转化机制和专业化的服务能力,为科研项目铺设“探索——验证——创业”的全链条通路,助推创新研发成果既走得快、更走得远。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不代表蚌埠新闻网的观点及立场。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蚌埠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对此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