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周芳林 陈瑶 文/图)2025年7月,新疆阿克苏的沙漠盐碱地上,一株株翠绿的芦竹迎风挺立,部分植株已长至1.2米高,根系深扎地下33厘米,牢牢锁住流动的沙土。
这些来自安徽蚌埠的芦竹组培种苗,不仅在这片生态脆弱区顽强存活,更标志着我国“三北”工程沙漠治理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一种可复制的“生态修复+产业振兴”新模式正在诞生。
今年3月,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博士杨静带领团队专程奔赴蚌埠,走进省林草种质资源库实验室。“这里的芦竹耐盐碱、抗干旱,根系能改良土壤,我们想把它‘请’到新疆去。”阿克苏地区正面临严峻生态挑战,传统的植被难以存活,杨静的诉求直接却不简单。
安徽中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团队为这批“远行客”量身定制方案。组培苗经耐盐碱基因强化,种植时采用分层覆沙、滴灌精准补水。
4月6日,首批芦竹在阿克苏落地,技术人员每天记录土壤pH值、含盐量变化,观察每一株苗的长势。
三个月后,原本白茫茫的盐碱地泛起连片绿意,芦竹根系网络已初步形成“固沙网”。在生态学家眼中,芦竹是“沙漠卫士”——单株年固沙量达2立方米;在农民眼里,它却是“致富苗”,茎秆可加工成节能环保的生物质,作为优质生物质能源,还能用于造纸、纺织甚至制造航空燃料。
站在阿克苏试验田旁,风吹芦竹沙沙作响,与远处绵延的沙丘形成鲜明对比。
“这不仅是种苗的移植,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级。”安徽中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葛伟强指着实验室里的组培瓶说。多年前,这项技术还依赖国外专家指导。2023年,企业的科技团队开始研究新型芦竹种苗,如今已实现技术反向输出至西北科研院所。
蚌埠市科技局、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蚌埠市林业局)的规划中已明确提出,未来三年,将在“三北”工程区推广芦竹10万亩,形成从种苗培育到精深加工的千亿级产业链。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