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社会

从“婶娘”到“妈妈” 蚌埠农妇用爱撑起破碎的家

-

2025-07-21 10:03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
        

凌晨四点半的长淮卫镇司马村,天光未亮。55岁的周言红在灶台前,熟练地做着玉米面馒头,这是“七个孩子”今早的主食。

在嫂子、大伯哥离世后,她扛起照顾四个侄子侄女的重担,卖掉家中值钱的物品,靠经营熟食摊,养育自己三个子女和四个侄子侄女。

嫂子瘫痪多年,周言红便是那个最常出现在床边的人。

 “老天爷咋不给我留口气啊…… ” 弥留之际的嫂子攥着她的手,眼角滑落的泪水洇湿了枕巾。2019年9月4日,嫂子因脑出血离世。

命运的打击并未停歇。

嫂子离世后,为了更周全地照料同样病倒的大伯哥,当时经营一个小熟食摊维持生计的她,咬牙做了决定:将大伯哥安排到离家更近的医院住院治疗。

每日天色未明,她便匆匆起身,在熟食摊的烟火气与医院消毒水的刺鼻气味间往返穿梭。无论多忙,她总要在医生早查房前,将温热的饭菜送到大伯哥的病榻前。

彼时,大伯哥一家五口仅靠领取的低保金艰难度日,捉襟见肘。而周言红自家也育有三个孩子,经济同样拮据得如同绷紧的弦。

面对高昂的医药费,她狠心卖掉了家中唯一值钱的“小四轮”。将病重的大伯哥接回家照料后,日子更是艰难。脑梗的后遗症使他精神失常,时常情绪失控,对身边的人吼骂甚至动手。周言红默默承受着这一切。日复一日,她用无言的坚守与无条件的包容,守护着大伯哥的尊严。

当大伯哥离世时,最小的孩子小雪才刚上小学。为了让失去父母的孩子能获得更好的照顾和更稳定的学习环境,周言红决定将四个侄子侄女接到身边,与自己的三个孩子共同抚养。七个孩子的重担,沉甸甸地压在了她和丈夫的肩头。

为了让孩子们就近入学,她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最终,小雪成功转学,与周言红的儿子成了校友,在学校能够互相照顾。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相对安稳的“家”,她在宏业村租下了两间60平米的平房。局促的空间里,塞满了七个孩子的衣物、书本。

周言红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准备早餐,她从不抱怨辛苦,只是默默地用行动告诉孩子们,生活不易,但勤劳可以创造整洁与温饱。她精打细算每一分钱,让孩子们看到“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含义。她常说:“东西能用就别浪费,干净整齐比花哨重要。”这份勤俭持家的作风,深深烙印在孩子们心中。

原生家庭的缺失曾让侄女们性格敏感,周言红像母亲一样,耐心教导。哪怕家中仅有两室,也要把卧室让给侄女,让自己儿子睡在客厅沙发上。她教导孩子们要互相扶持、长幼有序,大的要爱护小的,小的要尊重大的。如今,大侄女小秀已组建家庭,二侄女小悦也踏上了工作岗位。

对于上中学、正值身体发育期的孩子们,周言红每天变着花样炒菜,土豆炖排骨、青菜豆腐汤、西红柿炒鸡蛋……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责任与承诺,让孩子们明白“一诺千金”的分量。

 “我真佩服她!一个孩子都够难带了,她居然能把7个娃都养得这么好!更难得的是,孩子们都懂事了,知道心疼人。”邻居大姐朴实的话语里,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这些年,她用熟食摊上积攒的每一分微薄收入,用无数个在昏暗灯光下缝补浆洗、在孩子们熟睡后独自咀嚼疲惫的不眠之夜,硬生生地将一个破碎的家庭,用爱与责任重新粘合起来。

那间60平米的出租屋,是她的战场,她用汗水、泪水和无尽的耐心,在这里打一场关于生存与尊严的持久战;这里更是孩子们重新获得安全与温暖的港湾。

 “婶娘”这个平凡的称谓,在她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缝补洗涮之间,在言传身教的家风浸润之中,绽放出最温暖、最耀眼的人性光芒,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路,也温暖了整个村庄。(蚌报融媒体记者 周芳林  通讯员  张杰 文/图


深度阅读

中国经济系列专题片《巨轮永向前》第三集《双轮驱动》
[详细]
经纬线·从蜗居到宜居,看上海旧改焕新之路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