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王立春 通讯员 董顺风 文/图)曾经闲置的9亩地,如今变成了村集体的“聚宝盆”;一度困扰合作社的仓储难题,现在迎刃而解。在五河县小溪镇硖石村,一个看似简单的仓储项目,正悄然激活一盘乡村振兴的“共赢棋”。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6.05万元,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一个盘活资源、精准破题的生动故事。
一边“地闲着”,一边“仓不够”,怎么办?
硖石村地处五河县的农业主产区,坐拥丰富的土地资源。然而,村里有9亩农业设施用地却长年“晒太阳”,资源白白浪费。与此同时,镇上的小溪镇互利合作社正为另一件事发愁:随着经营规模扩大,粮食烘干、储存的空间严重不足,这成了制约其发展的“天花板”。
一个有闲置资源,一个有迫切需求。如何将这两个“点”连成“线”?2023年,中央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政策为硖石村提供了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村两委班子抓住机遇,果断联合邻近的赵庄村和藕塘村,成功申请到600万元资金,决定把闲置地用起来,建市场最需要的农业仓储厂房。
先找“婆家”再“盖房”,项目落地即“满仓”。
建什么样的厂房才能不愁租?硖石村的做法是“先找市场,再定方案”。在项目设计阶段,村里就主动找到了互利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把他们的需求和建议融入到图纸里。这种“订单式”建设,确保了项目建成就能用、有人用。
两栋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配套的水电道路也一应俱全。项目一建成,便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由小溪镇互利合作社以每年30.6万元的租金承租5年,租金还比市场价高出了8%。此外,村里还将80亩集体土地与厂房捆绑租赁,进一步提升了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益。
一本账算出“三方共赢”。
一座厂房的落成,为村集体、合作社和当地村民都带来了一本实实在在的“增收账”。对村集体而言,这处曾经闲置的资产如今变成了稳定的“钱袋子”,仅5年租期内就能为硖石、赵庄、藕塘三村创收153万元,其中硖石村可增收123万元,同时,配套出租的80亩集体土地亩均产值也从500元跃升至1000元。
而对于承租的互利合作社来说,这笔“投资”同样划算。新厂房使其仓储成本大幅下降40%,年经营利润预计增加约80万元。更重要的是,合作社的年粮食烘干、储存能力提升至1万吨,有力地带动了周边1.4万亩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与销售,辐射效应让社员户均增收1.2万元。
这份共赢的红利,也惠及了更广大的村民。合作社扩大经营后,直接提供了设备操作员、粮食装载员等20个稳定岗位,并间接带动周边配套产业100余人就业,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
从一块闲置地到一个共赢项目,硖石村用一次精准的“盘活”,实现了集体、企业、群众的三方共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看、可学的鲜活经验。
编辑:徐捷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