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王立春 文/图)对于固镇县的蔬菜种植大户简善丰而言,每年开春选择新品种,都像一场“赌博”。种了近三十年西红柿,他深知一个优良品种对全年收成的重要性,但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种子,究竟哪个最适合本地的水土气候,往往只能凭经验和运气。这种“试错”的风险,长期以来是压在众多农户心头的一块大石。
为了破解像简善丰等一线生产者面临的现实难题,近日,省科学技术协会2025年“科普安徽”省级学会科技小院建设项目落户蚌埠干部学校。据悉,该项目依托蚌埠干部学校100亩蔬菜示范种植场地及设施资源,旨在团结服务广大种植户,提升农户科学种植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这个扎根田间的“小院”,究竟能做什么?
“我们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为农户进行前置性的品种筛选和技术验证。”蚌埠干部学校农艺师郁建强介绍。科技小院会提前引进数十个蔬菜新品种,在基地里进行至少两到三年的对比种植观察,通过系统记录各品种的生长周期、抗病性、产量和品质等关键数据,筛选出综合表现最优的品种,再向农户推广。
“像善丰家庭农场现在选择种植的这个品种,就是我们经过多年筛选后推荐给农户的,市场反馈非常好。”郁建强说。这种模式,将过去由农户个体承担的引种风险,转由科技平台集中化解。
除了品种筛选,科技小院还是一个新技术的“试验田”。从节水节肥的精准滴灌,到病虫害的绿色防控,这些在实验室得出的理论,都将在这里接受实践的检验,最终形成一套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标准化生产方案。
据悉,科技小院的运行,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体现。高校的专家教授将带领研究生团队入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7月10日,小院启动后的首场活动——蚌埠市设施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便吸引了全市84名种植大户前来“取经”。
此次蔬菜科技小院的成功落地并非个案。记者从市科协了解到,市科协根据各县区的产业特色,主动将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资源与基层的实际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在此推动下,怀远石榴、怀远花卉苗木、五河水稻及现代农机等多个特色科技小院已先后落地见效。
科技小院牵涉不同单位、组织,如何协调推进,凝成合力?
蚌埠市农村专业技术联合会秘书长告诉记者,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市科协、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等多部门会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开展教学研讨、组织观摩会等协同推进科技小院的建设发展。通过搭建桥梁,将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资源与基层产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协同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促进科技小院的发展、壮大。
以蔬菜作物科技小院选址在蚌埠干部学校为例,蚌埠干部学校有其长期的蔬菜种植工作方面的基础。资料显示,该校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近年来已直接服务农户超3000人次,为小院的运行提供了实践支撑。
从一个农户的现实烦恼,到一个科技平台的精准破题,再到一个城市的系统布局,“科技小院”正以一种务实的姿态,将科技的力量精准滴灌到乡村产业的根系。它不仅为农民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难题,更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为蚌埠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