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何沛) 夏日的傍晚,凤阳西路路北与国富街交口向西的抗战胜利公园内,几位老人正驻足于“蚌埠抗战历程”纪念景墙前,轻声讲述着往昔岁月;不远处,家长带着孩子在“勿忘历史,吾辈自强”字前驻足,低声讲解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片承载着城市记忆与民族精神的红色空间,于去年年底正式建成开放,成为市民缅怀历史、休闲学习的新去处。
▲蚌埠抗战胜利公园(无人机照片)融媒体记者 刘晨 摄
抗战记忆
唤醒城市荣光
“以前这一片啊,单独立着一座中国第十战区蚌埠受降纪念碑。”64岁的老居民廖华云望着眼前的抗战胜利公园,感慨万千。他在国富街生活了大半辈子,亲眼看着这里从寻常街巷逐渐蝶变,“那会儿路过也就瞥一眼,现在不一样了,公园建起来,不光环境好了,还有这么多纪念景墙、地雕,每天都有不少人来逛逛。也有不少单位来这里举办红色教育主题活动,这心里啊,既踏实又自豪。”
时间回溯至1945年9月24日,中国第十战区受降仪式在蚌埠举行,这里成为接受长江以北江苏、安徽境内68234名侵华日军缴械投降的指挥中心。短短15分钟的受降仪式,镌刻着苏皖军民抗战的伟大胜利,也成为蚌埠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2020年,“中国第十战区蚌埠受降仪式旧址”工程竣工,主体为一座纪念亭,亭内立有纪念碑,墙面挂着介绍蚌埠抗战与受降概况的展板。然而,由于空间狭小、展示内容单薄、展陈形式简陋,其唤起民族记忆、弘扬民族精神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临近,为让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得到更直观、更深刻的纪念,经专家学者多方调研勘察,龙子湖区决定将旧址提升改造为“抗战胜利公园”,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精雕细琢
再现历史事件
在项目实施前,蚌埠市人大常委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城市管理局、市园林管理处、龙子湖区住建交通局等多部门多次深入现场,反复研讨设计方案,推敲景观细节与文字内容,力求让绿色园林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
去年8月,这座占地约1800平方米、投资约59.8万元的红色主题口袋公园,在原有纪念亭和公共花坛基础上进行整合改造。“因原有纪念碑文字模糊,重新制作的纪念碑正面镌刻‘中国第十战区蚌埠受降纪念碑’,背面详述受降概况。”国富街社区书记周芹介绍,墙面展板全面美化修整,亭柱悬挂起“忆亮剑挥戈龙人振臂浩浩丹心辉玉宇,看投书献表夷寇垂头昭昭青史载珠城”的楹联,“勿忘历史,吾辈自强”八个大字醒目有力。
记者看到,为方便群众开展纪念活动,西侧的纪念广场扩大了面积,地面铺装采用抗战时间线特色地雕,一步步走过,仿佛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园内自东向西,“抗日战争救亡先声”“抗日战争抗战历程”“抗日战争胜利广场”3处纪念景墙依次排开,浮雕与文字交织,再现蚌埠抗战时期的代表性历史事件。
▲中国第十战区蚌埠受降纪念碑 融媒体记者 何沛 摄
初心不改
传承精神力量
前不久,蚌埠市关工委五老报告团、龙子湖区关工委五老报告团与蚌埠市凤阳路第一小学师生走进抗战胜利公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周边市民在散步休闲中,便能触摸历史温度,感受革命先烈的峥嵘岁月,铭记抗战胜利的荣光与城市荣耀。
如今的抗战胜利公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着爱国主义情怀。
“这里不仅是纪念地,更是我们邻里交流的新平台。”居民高女士说,公园建成后,街坊邻居常聚在这里,聊聊历史故事,说说生活变化,“看着孩子们在公园里了解过去,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来之不易,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这座红色主题公园的打造,也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依托,深挖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在尊重保护历史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改造,让红色文化更完整、准确地呈现,既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也成为市民的生活空间。
夕阳西下,公园的剪影在余晖中格外庄重。在这里,历史与当下交融,红色基因正通过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融入城市血脉,激励着人们向着民族复兴的梦想奋勇前行。
蚌埠抗战胜利公园的蝶变,是城市唤醒红色记忆的生动实践。从纪念碑到红色阵地,它不仅复原了受降历史,更以景观化呈现让历史可感可触。这里既是纪念地,也是生活空间,让红色教育融入日常,为城市留住荣光,更传承着“勿忘历史,吾辈自强”的精神力量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