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下午3时许,S101公路养护现场,沥青摊铺机轰鸣作响,黑色路面如黑色缎带般延展。一位身着橘红色工装的工人正俯身操作机械,汗珠顺着帽檐滚落,在阳光下折射出晶莹的光。他是安徽好人朱子桥,也是一名公路的养路工。17年来,在他负责的354公里路上,他巡查公路里程累计可绕地球7圈。
公路养护现场,朱子桥操作专业车辆。
2008年2月,18岁的朱子桥接过铁锹,成为蚌埠市最年轻的养路工。同事们记得,这个少年总把工装洗得发白,工具箱收拾得锃亮。“养路工就得像钉子,扎在路面上!”师傅的叮嘱,他刻进了骨血。
起床,简单扒拉两口饭,不到6:00,他开着巡查车出现在公路养护路段。保洁绿化、整修路基、道路保畅、隐患排查、应急救援、清扫垃圾等,这些看似简单枯燥的工作,他干得有滋有味。
从设备维修到养护规程再到安全规范,他都能静心去钻。他苦练,压路机、摊铺机、挖掘机,他样样会操作。同事们说:“子桥的巡查本比GPS还精准,哪段路有坑洼、哪棵树挡视线,他闭着眼都能说出来。”
扫雪车抛锚时,他是第一个钻进驾驶室的“临时司机”;挖掘机液压杆故障,他撸起袖子就上手维修。2021年蚌明高速突发300米玻璃碴险情,他挥动扫帚两小时清障,双手被碎片划得鲜血淋漓。司机们敬佩地喊他“朱大胆”,他却摆摆手:“路是群众的命,咱们不顶上去谁顶?”
2024年2月初,大雪下了四天,朱子桥就在路面上奋战了四天,没睡一个完整觉。电话响起,11岁的儿子带着哭腔打来电话:“爸爸,我好想你呀,过年都没看到你。昨天雪太大了,一个叔叔没刹住车撞到妈妈的车了,她还不让我告诉你。你到底什么时候回家呀?”他赶紧安慰:“儿子,你看天气这么恶劣,爸爸必须待在路上,才能保障更多家庭安全呀。你是小男子汉,一定要坚强,雪停了爸爸就会回家了。”挂了电话后,朱子桥更加卖力地撒起融雪剂,白皑皑的公路上只留下他坚定的身影……
在同事眼里,朱子桥是个“爱琢磨的闷葫芦”。传统除草机笨重危险,他就蹲在工棚里画图纸;标牌固定费时费力,他用废铁皮打样37次,终于发明“Ω”卡扣。
“失败18次又怎样?第19次准成!”
2019年,朱子桥带领团队研发便携式除草机。绑带勒得肩膀红肿,他就加垫海绵;刀片飞溅伤人,他反复调试角度。最终,这台“会走路的除草机”将工效提升3倍,还斩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工友们调侃:“小朱的发明,能把养路工解放出来!”
如今,他研发的10余项创新工具已在全国推广,每年为单位节约成本近60万元。徒弟们说:“师傅常说,养路也要有‘绣花功夫’,咱们手里的工具,就是绣花的针。”
“朱队长,孩子们又来信了!”2024年5月,朱子桥接过信件,眼眶微微发热。这些来自石湖乡小学的信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谢谢朱叔叔送来的新书包,我要像您一样当好人!”
他组建“桥之道”志愿服务队,7年来累计献血4200毫升;连续三年为特教学校捐赠物资,自费帮扶4名困境儿童。2024年洪灾期间,他在淮河大堤排查管涌36处,双脚泡得发白脱皮,却笑着说:“多走一步,百姓就少一分危险。”
儿子曾问他:“爸爸,为什么别人休息时你要工作?”他蹲下身,与孩子平视:“你看这些路,连接着多少人的家?爸爸守护的不只是路面,更是千万人的团圆路。”
夕阳西下,朱子桥站在刚铺好的沥青路上,橘红工装与晚霞交相辉映。17年风雨兼程,他从青涩学徒成长为“安徽省劳动模范”,不变的是那双布满老茧的手、那辆载满工具的巡查车,和那句朴实的誓言:“路好,人心才安。”
在皖北平原的阡陌间,无数像朱子桥这样的养路工仍在默默坚守。他们用汗水浇灌坦途,以匠心铸就通途,让“皖美”公路真正成为百姓的幸福路、团圆路。(融媒体记者 周芳林 文/图)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