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社会

“这是成长的滋味”

-

2025-08-13 21:48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周芳林 通讯员 毛星懿 文/图)正值暑假,如果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涌现了很多年轻的面孔,他们是非遗文化传播者、科普志愿者,以及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自己挣学费的“小老师”……很多大学生、准大学生暑期开展“花式实践”,在汗水里浇灌出成长之花。


大手拉小手传承非遗 

这个暑假,蚌埠学院外国语学院与龙湖春天社区联合开展了“活态传承·青春接力”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大学生与小学生结成“非遗传承伙伴”,共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活动还特邀国家级非遗华佗五禽戏第59代传承人焦晓霞、泗州戏传承人贡健强(艺名筱玉麒麟)现场教学。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区儿童组成“一对一”学习小组,在传承人指导下模仿虎鹿熊猿鸟的灵动身姿,感受五禽戏“形神兼备”的养生智慧;泗州戏选段教学中,孩子们化身“小戏骨”,在大学生协助下尝试唱腔与身段,传统戏曲的韵律之美在童声中苏醒。

“非遗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团队负责人陈诗雯表示,通过“大手拉小手”模式,大学生在传授中深化文化认同,儿童则在互动中播种文化自信。

大学生们还通过多媒体课件、情景剧演绎与互动问答,带领小学生穿越历史长河。在“一对一”伴读环节,小学生用稚嫩童声朗读红色片段,大学生以双语解析精神内涵,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在代际对话中焕发新彩。

“大家都练得满头大汗, 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看到文化传承的希望。”大学生杨雨晴感慨道。指导教师徐善文说:“校地合作模式打破了非遗传承的时空壁垒,既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也为社区文化振兴注入高校智力资源。”

 沉甸甸的“第一桶金”

8月12日下午,蚌埠学子饶译正坐在书桌前,面前摆放着厚厚的教材和笔记本,时而沉思,时而奋笔疾书。这是他为给同小区孩子当家教而精心备课的场景。

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前不久,饶译收到山东大学录取通知书。他说,暑假时间很长,他想体验“打工”,自力更生挣大学学费,为父母减轻负担。

为了讲好每一堂课,他多次前往图书馆查阅资料,从数学的复杂公式到物理的抽象概念,他都力求讲解得清晰透彻。“我希望能把知识真正传授给学弟,让他在学习中有所收获。”饶译说。

在教学过程中,饶译发现学生对物理中的力学部分理解有些困难,他便耐心地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讲解,还动手制作了简单的模型来演示。看到学生逐渐理解并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饶译心里满是成就感。

“当看到学生因为我的讲解而豁然开朗,那种感觉真的很好。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帮助,也是对自己的提升。”饶译深有感触地说。

饶译的这一举动,不仅为他积攒了大学学费,更让他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暑期过得特别充实。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如何把知识传授给他人,也更加明白了努力的意义。”饶译说,这段经历将成为他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激励他不断前行。

 在志愿服务收获成长和快乐

近日,蚌埠市科技馆内,一群孩子围绕着一个巨大的金属球,兴奋地体验着静电的神奇效果。身穿红色志愿者背心的王静慧,正耐心地向孩子们解释静电的原理,她的微笑和热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王静慧是蚌埠工商学院的一名学生,这个暑假,她选择在蚌埠市科技馆担任志愿者,为孩子们带来科学的乐趣。

“通过这次志愿服务,我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科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与孩子们沟通,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成长经历。”王静慧说。

在展馆的声光展厅,王静慧引导孩子们进行“光柱图形”的互动体验,她鼓励孩子们发挥创意,用不同颜色的导光棒在展墙上创作出美丽的图案。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满足,王静慧也从中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快乐。

“小朋友多,有时候一天下来,嗓子冒烟,但看到孩子们对科学产生兴趣,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王静慧说。她的志愿服务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也让她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了成长和快乐。

市科技馆展教科负责人翟久行告诉记者,今年,近20名大学生加入了市科技馆志愿服务团队,比如说南京大学学生张嘉麒、安徽财经大学学生孟兰婷、蚌埠工商学院学生许芝源等,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互动体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和成长的平台,让他们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同时,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假期。


深度阅读

学习·故事丨青山变“金”山 习近平与三棵杉树的故事
[详细]
我们就要奔着这个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