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古老谚语,到“隔河如隔山”的发展困局,再到如今“拥河发展”战略将淮河从“城市边界”变为“发展主轴”,这条母亲河正在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新中国治淮75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淮河5年来,淮河保护治理取得重大成就。在即将启动的2025年“千里淮河今安澜·行走淮河”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前夕,我们在蚌埠,深度探寻、品味这座淮河重镇奏响的“大河乐章”。由安徽省委网信办、淮河水利委员会主办,蚌埠市委网信办、蚌埠日报社联合承办的这次活动,将跨越三省五市,全面展现淮河流域治理成就——而这其中,蚌埠“拥河发展”的生动实践,正是治淮成果的精彩缩影。
随着交通动脉贯通、民生工程落地、产业集聚升级,从“跨河”到“拥河”,从“治水”到“兴城”,这座城市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淮河治理的深刻内涵,为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描绘出独具特色的“蚌埠样本”。在这里,千年淮河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两岸百姓也正享受着治淮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交通破局:桥通南北,天堑变通途
淮河穿城而过。
“住了22年的老房子要拆确实不舍,但想到这座桥能让全市人民出行更方便,我们没有遗憾。”延安路大桥及接线工程项目的拆迁户邱爱的话语中,透着对城市发展的理解与支持。正是无数像她这样的市民的奉献,成就了蚌埠拥河发展的第一重突破——以桥为媒,重塑城市骨架。
作为淮河岸边的城市,蚌埠与淮河大桥有着不解之缘。蚌埠第一座跨淮河公路大桥—解放路淮河大桥建成通车后成为连接皖南与皖北的交通主动脉;朝阳路淮河大桥、大庆路淮河大桥、长淮卫淮河大桥的建设,带动了城市从“依河发展”向“跨河发展”转变;2023年开工建设的延安路淮河大桥、去年开工的司马庄路淮河大桥更被视为“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推动城市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跃升。
延安路大桥直连主城核心区与淮上区,设计为双向六车道的景观桥,未来不仅能联通两岸,缓解市区中心区域交通压力,更被视为“拥河发展”的“轴心桥”“枢纽桥”“民心桥”。司马庄路大桥建成后则会进一步完善城市东部片区交通网络,形成蚌埠东部发展轴线。特别是位于蚌埠市的东部临港产业园,正加快打造港城融合、产城一体的临港产业新城,建设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的集聚区,迫切需要一条内通外联的大通道。
淮河之上,两大桥梁工程正以雷霆之势全速推进。
每一座大桥的背后,都凝聚着市民对城市发展的支持。”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规划科科长陆民介绍,除了不断打通开放的新通道,蚌埠也在积极打开发展新空间。《蚌埠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东西拓展、拥河环湖、南岸提质、北岸扩容”,“拥河发展”成为蚌埠城市发展空间的关键战略,淮河被推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观察员说
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委党校第88期县干班学员)邱波涛
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蚌埠起于交通。从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到如今的延安路、司马庄路大桥,每一座桥梁的建成不仅是物理通道的贯通,更是城市发展格局的重塑。桥梁连接南北,天堑变通途,为蚌埠从“跨河”迈向“拥河”提供了坚实支撑。
延安路大桥作为“轴心桥”,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更成为两岸协同发展的纽带;司马庄路大桥则为东部产业腾飞铺就“黄金通道”。“靓淮河”工程,让蚌埠实现由“治淮”向“靓淮”的蝶变,形成“河湖亲清两岸绿”的美丽生态样板。
这些工程背后,是市民的无私奉献与城市远见的结合,体现了“幸福蚌埠”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未来,随着我市“拥河发展”的深入推进,淮河上预计还将架起黄疃窑大桥等新的桥梁,淮河天堑渐变通途大道。交通破局,正是我们这座城市迈向“大河乐章”的铿锵序曲!
民生提质:两岸共荣,淮水润万家
富博新材料的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生产聚酰亚胺电子薄膜。
“人气生金,‘靓淮河’确实给整个片区带来了超大的流量,借着流量的东风,我们才有更多生意可做。”在中恒商贸城600多平方米的店铺里,美容美发产品批发商张博文正忙着接待客户。2013年,他的小店刚进驻时门脸不大;如今,依托淮河沿岸的蓬勃商机,他已发展成为皖北地区美容美发批发行业的知名商人,客户群辐射整个皖北地区。
张博文的创业故事,正是蚌埠“拥河发展”战略下民生改善的生动写照。 “拥河发展”不仅重塑了淮河沿岸的商贸格局,更催生了无数像张博文这样的创业传奇,让昔日的“冷清地带”蜕变为如今的“财富热土”。
张博文的经历折射出的是蚌埠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靓淮河”工程带来的深刻变化。2021年启动的这项工程,不仅打造了一条生态廊道,更成就了一条文化纽带。“金沙滩”“独树岛”等滨水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在做活“水文章”的同时,也打开了蚌埠的文旅新格局。2023年8月,该工程荣获安徽推进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十佳”创新案例,还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地方扎实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的典型案例予以推介。
当淮河不再是地理分界,而成为市民共享的“城市客厅”,“一河两岸一家亲”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这种“双向奔赴”的生活图景,正是“拥河发展”最温暖的答卷。
如果说,大桥建设为“拥河发展”立起骨架,“靓淮河”工程则通过重塑城河关系,让“拥河发展”有了现实载体。
观察员说
市生态环境局综合科科长(市委党校2023年乡科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学员)赵明旭
淮水润城,拥河而兴。如今,“靓淮河”工程如一条蜿蜒舒展的生态绿轴,将曾被淮河分隔的南北城区有机链接,实现了从“跨河”到“拥河”的空间格局跃升,为“拥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本底。同时在“拥河发展”战略牵引下,这项工程又成为推动城市空间重构与价值再生的重要载体,不仅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象为可感可及的场景,更通过系统性的生态修复、功能升级与文化赋能,精心雕琢出淮河两岸高品质的公共空间与活力廊道,生动诠释了滨水城市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深刻统一。
张博文等商户的创业历程,正是发展红利惠及万千蚌埠市民的鲜活注脚,彰显了城市发展“滋养”创业者的民本情怀。展望未来,蚌埠这座滨河之城必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不断开拓新局,持续焕发美丽活力与独特魅力。
产城共荣:拥河聚势,两岸生金
安徽综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区。
“拥河发展”战略的深层动力,在于产业布局的“沿河而兴”。位于淮河南岸的蚌埠临港产业园,自得区位优势,北有淮河水运通道,南有京沪铁路货场,东有高速通道,几座大桥的建设又将为快速发展的新区增添“黄金通道”。凭借水陆联运优势,产业园吸引了一批龙头企业落户。
安徽综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2023年底投产的一家新材料技术研发、生产企业。企业生产的关键原料通过陆运直达厂区,而产品却可以通过水运、陆运辐射整个长三角。未来,随着司马庄路淮河大桥的建成,更让产品能够快速运往合肥、皖北、江浙等地。
富博新材料的研发中心里,工程师们正在测试新一代高性能双向拉伸聚酰亚胺,它被誉为高分子材料中的“金字塔尖”,凭借其出色的耐高温性、电气绝缘性以及卓越的力学性能,在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举旗’重点产业,在精准延链补链强链上蓄势发力,不论是南岸还是北岸,都有我们的上下游合作伙伴。”总经理崔康介绍,“拥河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让企业当初义无反顾选择落子临港片区。
在两岸产业深度融合的浪潮中,众多企业正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纽带。淮上区中恒物流园内,一家物流公司的负责人倪佳佳兴奋地告诉记者,企业几十辆辆货车每天频繁穿梭于淮河两岸,最繁忙时每二十分钟就有一辆车通过跨河通道。
“拥河发展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运营版图。”倪佳佳说,从北岸的原材料到南岸加工,南岸的产品再销回北岸,从长三角的投资到两岸落地,各种要素都在高效流动,这种全方位的流动效应,给企业带来了最实在的真金白银。
如果说,大桥的建设连接了南北相融的路脉,那么,“靓淮河”工程则做活了城市水脉,水脉和路脉为两岸发展打通了“人脉”,继而为城市带来了“金脉”。
过去十年,淮上区集聚了全市新增人口的1/3,2010年至2020年净增人口8.1万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目前淮上区常住人口28.39万人,城镇化率65.8%。
拥河发展让两岸产业形成了优势互补的生态圈。真正实现了“一河两岸,产业共荣”的发展新格局。
观察员说
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讲师张红艳
蚌埠交通路网的完善与“靓淮河”工程的生态赋能,进一步打通了人脉与金脉,推动两岸从“地理相连”迈向“经济相融”。临港产业园的蓬勃发展,正是这一战略落地的生动写照——通过水陆联运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了产业要素的高效集聚与区域协同的深度整合。从安徽综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高效物流,到富博新材料的产业链精准布局,再到中恒物流园的要素奔腾流动,无不彰显出“拥河聚势”的乘数效应。
“拥河发展”战略是蚌埠推动区域协同、实现产城共融的创新实践,充分彰显了淮河作为黄金水道的战略价值,不仅优化了产业地理空间,更深刻重构了区域内的要素配置逻辑与发展动力机制,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拥河发展”,既是蚌埠的现在,更是蚌埠的未来。
以辩证思维把握蚌埠“拥河发展”的历史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到2024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城市更新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明确将其作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意味着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发展已从增量扩张的“外延式增长”全面转向存量提质的“内涵式发展”。
城市与河流的关系,从来都是观察城市建设理念的重要窗口。2021年以来,蚌埠市委、市政府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靓淮河”工程,努力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推动蚌埠实现从“跨河发展”到“拥河发展”的战略跃迁。这一转变的背后,不是简单的空间拓展,而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更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破与立”“分与合”“形与神”的有机统一,彰显了蚌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动城市发展的历史自觉。
一、在“破与立”的辩证中重构人水关系
“跨河发展”阶段,蚌埠对淮河的认知更多停留在“地理障碍”与“资源载体”的层面。彼时的发展逻辑,是“破”水之阻隔,通过建桥修路打破自然界限,通过资源规模积聚以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这种发展模式在特定历史阶段有其必然性,但也带来了“立”之失衡——重开发轻保护,导致河道淤积、水质下降、生态功能退化,人水关系陷入“开发—破坏—治理”的循环。
“拥河发展”的深刻之处,在于以辩证思维重塑“破与立”的关系。既“破”除“征服自然”的旧观念,又“立”起“保护自然”的新认知;既“破”解“工程治河”的路径依赖,又“立”下“生态养河”的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为“靓淮河”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方向指引。“靓淮河”工程对26公里河道进行系统治理,既通过疏浚河道保障行洪破障碍,又强调修复滩地涵养生态立根基;既通过拓宽淮河河道至500米左右破局限,又保留自然岸线与古树名木立底线。这种“破立并举”,从根本上突破了以往在河流治理上开发与保护对立的思维定式,真正实现了从治水“人定胜天”到乐水“人水和谐”的理念跃升。
如今的淮河两岸,河水水质改善明显,野生鱼类、鸟类等动物逐年增加,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也推动了两岸业态的不断聚集,再次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一实践深刻表明:发展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与自然的共生;破局不是对历史的否定,而是在继承中创新。
二、在“分与合”的辩证中优化空间格局
城市空间的演变,始终伴随着“分与合”的辩证运动。“跨河发展”时期,淮河成为城市空间的天然分割线,南岸集聚行政、商业、文化等核心功能,北岸则以农业、工业仓储为主,形成“一主一辅”的分割格局。这种“分”在短期内降低了发展成本,却长期制约了要素流动,导致资源配置失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2010年淮上区城镇化率不足40%,与南岸差距显著。
“拥河发展”的战略突破,在于以辩证思维推动城市空间“分与合”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尊重“分”的客观性,根据两岸资源禀赋实施差异化发展——南岸通过城市更新“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北岸依托空间优势“扩容”,布局先进制造与生态文旅产业,实现“各美其美”。另一方面,强化“合”的必然性,通过“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构建以淮河为轴的协同体系。延安路大桥、司马庄路大桥等跨河通道与滨河南北快速路建设,打破的不仅是物理上的分割,还有要素流动上的割裂,推动各项城市功能覆盖两岸居民,实现“美美与共”。
2024年淮上区GDP达228.7亿元,较2010年的30.1亿元增长了近8倍,常住人口增至近30万人,城镇化率提升至65%。这组数据印证了“分合有度”的空间哲学:没有“分”的特色,“合”就会沦为同质化的拼凑;缺乏“合”的协同,“分”必然导致碎片化的低效。唯有在分中求合、合中存分,才能实现空间价值的最大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能级提升带来持久动力。
三、在“形与神”的辩证中厚植城市根基
城市的发展,是“形”的扩张与“神”的传承的辩证统一。从空间生产理论看,城市空间不仅是物质容器,更是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的产物。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三元辩证法”指出,在城镇化初期,物理空间的快速扩张主导城市发展;而进入存量时代,社会空间的重构与精神空间的延续成为核心矛盾。“跨河发展” 阶段,更多关注“形”的拓展——桥梁的跨度、楼宇的高度、路网的密度,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神”的培育,淮河的文化价值被边缘化,工业遗产消失、历史记忆模糊,城市陷入“千城一面”的困境。
“拥河发展”的深层意义,在于以辩证思维重塑“形与神”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一重要指示为蚌埠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形”的层面,重塑淮河大铁桥、老码头、宝兴面粉厂等历史遗产,建设双墩遗址公园等文化地标,让城市肌理留住历史印记;在“神”的层面,挖掘双墩文化、大禹文化、铁路文化等内涵,举办文化旅游美食节等活动,让文化基因融入现代生活。这种“形神兼备”,使淮河从“地理界限”升华为“精神纽带”。
如今的淮河岸边,现代化天际线与百年商埠的历史肌理交相辉映,生态修复的自然之美与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和谐共生。这生动诠释了“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的深刻内涵。城市的高度,取决于建筑的海拔,更取决于文化的厚度;发展的温度,体现在设施的完善,更体现在精神的传承。
从“跨河”到“拥河”的战略转变,蚌埠的实践深刻表明:历史的正确方向,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辩证把握。在人水关系上,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平衡;在空间布局上,实现分割与协同的统一;在城市内涵上,做到形态与精神的融合。这种辩证思维,是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之一,也是新时代新征程蚌埠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作者:中共蚌埠市委党校科研部副主任、讲师 江海洋)
记者:陈瑶 陈昂 文/图
编辑:侯艳秋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