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广西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成功获批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以来,交出一份对虾产业亮眼成绩单:通过科技赋能与产业模式创新,企沙镇对虾年产量突破4.2万吨,同比增长18.6%,产值突破25亿元。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防城港以科技为支点撬动传统渔业转型的生动实践。
曾经“看天吃饭”的传统对虾养殖模式,正逐步被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的现代养殖方式取代。与传统土塘相比,陆基圆桶循环水系统节水达90%、节地80%,单位产量却提高5倍,平均每平方米产量达12斤,单口池最高产量达6800斤/亩。2025年,全市陆基圆池数量突破500个,年产对虾超2300吨,产值破亿元,成为产业转型的核心支撑。
在科技赋能的浪潮中,广西防城港市海之恒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率先引入了AI大模型技术,通过养殖池摄像头实时监测饵料残余、虾体活度等数据,精准安排投喂与排污,实现对虾养殖的精细化管理。工厂化养殖模式打破了对虾养殖的传统时限,使一批虾养殖周期从90天缩短至50天左右,实现一年可养4批,亩产超万斤。水处理系统、全自动投喂系统、实时水下监控系统等高科技设备,已成为防城港智能化对虾养殖不可或缺的核心装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推动养殖过程向智能化、数字化迈进。广西防城港长明水产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实施的“AI智慧生态数字化对虾养殖项目”正是这一转型的代表。该项目预计南美白对虾年产量可达756万斤,年收入1.89亿元。智能化系统显著提升了对虾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降低了病害发生率,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双重提升。
科技赋能延伸至产业链多个环节。在企沙镇,广西海之恒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企业及防城港市鑫润养殖有限公司通过引入“利洋高抗苗”良种、参与对虾的精深加工,构建起贯穿苗种、养殖与加工的43亿元全产业链。防城港市久鲜食品有限公司引进液氮冷冻等海产品加工技术,将鲜虾加工成虾丸、虾饼等高附加值产品,年产值超400万元,有效提升产业附加值。
政策支持为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力。近年来该区积极发展圆基养殖等新型高科技海水养殖模式,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2023年以来,已发放养殖扶持资金600万元。2024年,企沙镇获得中央财政300万元资金支持,专项用于对虾产业发展,推动“企沙对虾”影响力持续扩大。
从传统土塘养殖到AI赋能工厂化生产,从单一养殖到全产业链融合,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正以科技为笔,绘就渔业现代化新图景。这片蓝色热土上的对虾产业的提质增量之路,已成为“渔兴民富、海碧村美”乡村振兴实践的生动典范。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不代表蚌埠新闻网的观点及立场。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蚌埠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对此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