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39.85%;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连续十个季度下降;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8.3%……一组来自蚌埠市工信局数据的背后,是蚌埠市以“双碳”战略为引领,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绿色转型之路。
政策导向 政企同心赴“绿”
在“双碳”战略引领下,蚌埠市工业经济加速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一串串亮眼数据背后,是蚌埠市政策引导、企业创新、技术升级等多方面协同发力的结果。
我市建立“双控+双促”机制,将“双碳”目标作为工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出台了《蚌埠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一系列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举措,通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两新”政策实施、“两高”项目严控、园区循环化改造等重点任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和工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记者从市工信局获悉,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连续十个季度下降,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8.3%,重点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3.94%。
今年上半年,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374.73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26.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85%。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
在安徽佳先功能助剂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全厂的蒸汽末端排汽余热回用,每天节约蒸汽7、8吨。“经济账、环保账,要一起算!光有经济,没有环保,是不可持续的。”该公司副总经理童庆军算了一笔账,2024年,仅仅通过节能减排这一项,就节约成本两、三百万元。
这仅仅是我市实施“设备更新+工艺革新”双轮驱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围绕重点用能行业企业,加快工艺革新,实施系统节能改造,鼓励先进节能技术的集成优化运用。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产品和装备,推动重点耗能企业高耗能设备实施更新改造,着力提高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水平。
蚌埠中联水泥有限公司通过窑炉改造实现熟料能耗下降约11%,年节煤约5000万吨,减排1.4万吨;蚌埠金黄山凹版印刷有限公司通过生产线改造,非甲烷总烃排放量大量削减;蚌埠国显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节能技改,单位产值能耗下降约8%;蚌埠市和平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设备升级,蒸发效率约提升了三倍。
通过持续的技改升级,工业发展的“转”型之路越走越稳。
生态优先 算好“环保账”“经济账”
2022-2024年,我市连续三年获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督查激励。“绿色制造的成群崛起,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市工信局节能科科长桂强如是说。
坚持创新驱动,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经济结构更趋优化。中国传感谷、中国玻璃谷、商业航天产业园、皖北低碳新材料产业园“两谷两园”集聚成势。据桂强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4.1%、居全省第5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8%,高于规上工业10.9个百分点。
“在退市进园项目的筹备之初,我们就坚定了打造绿色工厂、花园工厂的决心。”蚌埠化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勇说,从厂房建设的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就将绿色理念深深融入其中,对厂区的绿化布置、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节能降碳减排措施。
构建“金字塔式”绿色制造梯度培育体系。我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单位63家,树立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型样板,这些标杆企业不仅自身实现了节能降耗,更通过“头雁”效应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
国家级供应链管理企业安徽丰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供应商绩效管理,共同构建绿色供应链,极大地提升了区域产业的整体“优”质水平。
2024年,蚌埠高新技术开发区成功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实现我市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在清洁能源替代、资源循环利用、数字化赋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等方面形成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为区域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板。
“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入驻园区。”高新区科技工信局有关负责人刘小龙介绍,园区出台了《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方案》等,实施能源低碳绿色转型、工业领域碳达峰等九大行动,建成运行高新区能碳管理平台,对接入平台的企业发电量、减碳量等数据实时监控分析。
数字赋能 治理精准增“效”
“工业经济循环综合利用,既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宋俊秀说。
“依托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化与绿色低碳产业融合,探索产业增长新动能。”市工信局节能科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搭建了“1+N”数字赋能平台,以数字技术赋能增效,助力提升资源利用率及管理效能,推动重点企业加大能源管控信息化系统建设。
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实现生产全流程智能管控,降低了关键设备故障停机率、吨玻璃能耗,现场作业协同效率有了较大提升。
目前,我市正通过在线能耗监测系统,测算重点用能企业的“碳足迹”,为绿色转型安上了“智慧大脑”。
我市还创新了“产业耦合+区域循环”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推动行业间首尾相连、互为供需和生产装置互联互通,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循环衔接,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不断提高。2024年,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3.94%,典型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8.3%。
高新区通过广泛部署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工业用水“三全回用”(收集率、处理率、回用率),再生水利用率大幅提升;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蚌埠卷烟厂通过研制二次闪蒸汽回收利用系统,年节约蒸汽4千余吨,节费能源开支上百万元;安徽宝钢制罐有限公司与华润雪花啤酒(蚌埠)有限公司的易拉罐JIT罐垛输送连廊,大幅提高了生产和物流效率,优化了库存;安徽金祥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创建“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规范条件企业”,进一步构建我市电池产业循环闭环。
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引领,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绿色技术创新,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融合。(融媒体记者 周芳林)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