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社会

从“六尺巷”到“邻里情”,两家共同让1米—— 这条5年未通的“村路”终于建成了

2025-09-10 18:39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周芳林 通讯员 王文瑞 文/图) 近日,在淮上区沫河口镇曹刘村村民共同见证下,一条宽4米、长41米的水泥路顺利建成。这条路,不仅打通了村民们的出行“最后一米”,更重新连接了五年间断裂的邻里之情。

“五年了,两家终于握手言和,不容易。”“和和气气的多好,你看,问题解决了,两家人脸上也有了笑容。”在崭新的水泥路上,看着两家人终于和睦相处,乡邻们笑着为他们感到高兴。


据曹刘村有关负责人介绍,张爱梅与邻居刘正永两家的矛盾,始于土地纠纷及出行道路问题。五年间,镇、村多次组织调解,但因分歧较大始终未能达成一致。长期争执让两家关系陷入冰点,也导致这条村路一直未能修建,给村民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

时光回溯至2020年,曹刘村村民张爱梅至今记得那个心情沉重的午后。

因纠纷引发的争执骤然升级,她的精神防线在推搡中崩溃。“整夜睡不着觉。”回忆往事,张爱梅说,情绪失控时,忍不住摔家里东西,一家人生活在焦虑之中。

为了缓和双方矛盾,曹刘村村干部一次次上门,与双方及其子女反复沟通。在多次调解陷入僵局后,包村干部孙祖建意识到,要打破僵局,关键在于找到双方的情感共鸣点。

双方“求同存异”,为修路带来了转机。今年4月,村民们期盼已久的村路开始修建。于是,有了3米宽的村路。但是,土地纠纷仍然存在。

今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孙祖建又一次踏进张爱梅家,“嫂子,古时候宰相都能退让三尺,咱这乡里乡亲何必斤斤计较?”他将六尺巷的典故娓娓道来。与此同时,他在记事本上勾画出又一版调解方案,创造性地将争议区域规划为公共通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村干部不断调解下,双方态度逐渐缓和,最终达成一致并签订调解协议。按照最新协商结果,两家共同让出1米作为公共区域,用作“村路”的修建,让原本3米宽的村路又加宽1米。

前不久,这条村路进行拓宽建设,进一步提升村民出行的便利性。

施工队进驻当天,刘正永一大早就站在路口等候,他笑着对施工人员说:“加上这1米,我们大家以后出行更方便了。”施工间隙,张爱梅端着热水壶,为施工队工人们的倒水。这种温暖的氛围,让全程监督工程的老支书激动不已:“真好呀真好,终于和解了。”

道路竣工当天,张爱梅的女儿感慨地说:“没想到这件事真能解决,妈妈的精神状态比以前好太多,我们全家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这不是简单的修路,而是续写咱们村的和美家风。”孙祖建笑着说。

近日,张爱梅将一面写着“心系百姓解民忧 务实高效办实事”的锦旗,亲手交到孙祖建手中。张爱梅的女儿也向曹刘村“两委”赠送了锦旗,“为民铺就幸福路 乡村振兴带头人”两行字,道出了一个普通家庭对基层干部最深切的认可与感谢。

如今漫步曹刘村,道路干净整洁,邻里间笑着互相问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古训成为现代版的邻里公约。


深度阅读

习言道|习近平写给自己老师的一封信
[详细]
习语|“是老师培养了我们”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