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6月20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纺织工业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应用行动,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升柔性化生产能力;拓展服务化延伸模式;强化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在数字经济浪潮奔涌、新质生产力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中国服装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智能化、柔性化变革。杭州绒达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号召,以“Sample服装生产供应链平台”为载体,深耕冬装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行业提供小单快反的智能制造新范式。以科技之力重塑传统生产模式,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紧扣国家战略,锻造新质生产力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中央政策持续强调发展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构建柔性、敏捷、高效的供给体系。杭州绒达科技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服装设计、打样、生产全流程。Sample平台通过数字化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了对羽绒服、皮草、毛呢大衣等复杂冬装品类的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产能效能,减少了传统模式下的物料浪费与能耗,是发展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完全符合国家推动产业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的宏观 方向。
洞察国际潮流,柔性供应驱动品牌创新
全球时尚产业趋势正加速向个性化、小众化、可持续方向演变。国际品牌与设计师愈发需要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支持小批量多样化生产的供应链伙伴。尤其是冬装外套,因其工艺复杂、材质特殊、单价较高,品牌方对试错成本的控制和新款市场测试的需求更为迫切。Sample平台精准定位于100件起订的小单生产,彻底打破了传统冬装制造动辄千件起订的壁垒,为国内外B端客户(品牌方、设计师工作室、买手店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这使得客户能够以更低的门槛、更快的速度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实物产品,迅速测试市场反响,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生产策略,极大增强了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创新活力。绒达科技不仅提供生产,更提供从设计、打样到包工包料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深度赋能客户,共同捕捉冬装市场的新潮流、新机遇。
深度融合AI科技,重塑冬装制造核心环节
AI人工智能的兴起,为服装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杭州绒达科技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在Sample平台的各个核心环节,积极引入 “人工+AI辅助” 的模式,让数字化真正服务于实际生产:
智能设计辅助
平台利用AI算法对流行趋势、历史订单和社交媒体资讯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初步的数据化参考,帮助设计师快速捕捉市场脉络。最终方案仍由专业设计师决定,AI在这里扮演的是“灵感和数据助手”,而不是替代者。
数字化打样与可视化呈现
通过3D建模与AI辅助渲染,平台可以提前展示服装的廓形和细节,帮助客户与设计师在实物打样前减少沟通成本。这种方式大幅缩短了确认周期,降低了反复打样的成本,让远程协同更高效。
智能排产与质检辅助
在生产环节,系统会根据订单量、物料情况和工厂产能生成排产方案,由平台跟单员再做调整确认,保证交付可控。质检环节也引入了AI图像识别做初步筛查,例如针脚和瑕疵检测,但最终的质量把控仍依赖经验丰富的人工检验。
供应链智能匹配
Sample平台通过算法结合人工审核,智能推荐最合适的工厂与面辅料供应商,再由平台跟单团队严格把关。这种“AI筛选+人工确认”的模式,既提升了效率,也确保了订单的稳定性和品质。
专注冬装领域,匠心打造专业壁垒
杭州绒达科技深知“专注成就专业”。不同于广铺产品线的平台,Sample深耕羽绒服、皮草、毛呢大衣等工艺要求高、价值密度大的冬装外套领域。团队积累了大量关于特殊面料特性、复杂工艺处理(如充绒量精准控制、皮草拼接、大衣廓形塑造等)的专有知识库和数据模型,并将这些经验知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固化到平台中,形成了深厚的行业Know-how壁垒。这意味着客户在Sample平台获得的不仅是生产能力,更是深耕冬装领域的专业技术和经验保障。
展望未来:共创冬装产业智慧新生态
立足杭州,服务全国,连接世界。杭州绒达科技有限公司以“Sample-服装生产供应链”为支点,以国家方针为指引,以国际潮流为视野,以AI科技为引擎,正在开创一种更加智能、灵活、高效的冬装制造新模式。我们致力于成为全球冬装品牌与制造商最值得信赖的数字化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中国服装供应链向更高价值端攀升,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样、更优质、更时尚的冬装产品,共创中国服装智造的美好未来。
Sample-服装生产供应链,让冬装制造更简单、更智能、更未来。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不代表蚌埠新闻网的观点及立场。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蚌埠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对此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