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田野
最美的画卷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分时节,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我们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秋分与丰收节的相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动人画卷?在水乡五河,“蟹肉上席百味淡”,8万亩螃蟹陆续开捕;涂山巍巍,石榴成熟,甜蜜上市,抢滩中秋国庆市场;希望的田野里,大地染黄,花生等秋粮开始收获……此刻,菊黄蟹儿肥,丹桂飘香,丰收,不仅意味着物质的富足,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丰收,在希望的田野
金秋九月,丰收的序幕拉开。 在怀远县白莲坡合顺家庭农场水稻抛秧生产基地里2000亩糯稻长势正旺,一望无际的稻田长势正旺。“当前,糯稻长势总体达到预期的水平。还有一个多月,糯稻才能迎来收获,我们将巩固当前丰收基础,认真抓好田间管理,将丰收牢牢抓在手里。”周玉关说。
事实上,无论是绵柔醇厚的白酒,还是甜糯可口的汤圆、烧卖,糯米都是重要的原料。作为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怀远县拥有“中国糯稻种植第一县”的美誉,产业化特色明显。
欢庆丰收,致敬耕耘,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158.26万吨!夏粮数据公布,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负责人赵天聪表示,今年的丰收来之不易,经历了罕见“考”验后,实现了稳产丰收。应对气候异常,我市构建三级责任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实田间管理措施,持续增强农业“气候韧性”。
夏粮丰收,秋粮接茬。在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持续晴热高温天气来势汹汹。为此,市农业农村部门联合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建立会商机制,做好高温干旱防御工作,有力有效防灾减灾救灾。目前秋粮长势总体正常,有望再获丰收,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丰收,在美味的舌尖
农民盼丰收,更盼增收。
临近中秋,在禹会区杜郢村杜久明迎来了农忙时节。“石榴销售,要抓住中秋、国庆两个关键时节,今年石榴预计在3万斤左右,售价平均在6到8块钱,收入还不错。”杜久明说。
借助互联网, 我市特色农产品加速出圈,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金钥匙’。在五河县大岗村螃蟹养殖基地,几十名工人手脚麻利地捆扎、打包、搬运,忙得热火朝天,一筐筐鲜美的大闸蟹即将“奔赴”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近年来,五河县依托当地丰富的水体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一体化”螃蟹养殖业,螃蟹养殖面积达到8万亩,,螃蟹总产量4600吨,总产值4.6亿元。
“五河螃蟹”被评为安徽省十佳地理标志商标,徽蟹十大品牌。五河螃蟹呈现“青背、白肚、黄毛、金爪”等长江水系螃蟹共性特征,同时具有“肥满个大、肉质瓷白、味甜腥鲜”的独特性状。
为了提升螃蟹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五河县对境内螃蟹品牌进行整合,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积极打造“五河螃蟹”这一金色品牌,树立大品牌意识,建立大品牌战略,发挥大品牌效应,绘制地方特色名片。
借助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模式,五河螃蟹实现销量快速增长。2023年,线上通过直播带货、京东网、淘宝网、拼多多等多渠道进行销售,年销售额达1.13亿元;线下则借助于成熟的“常温+冷链”物流运输网络,将优质的五河螃蟹热销全国各地。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而做好特色农产品文章、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又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做大做强乡村产业,我市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规上、育规、拟退规”企业库,聚焦优存量、提增量“双轮驱动”,着力育大引强,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阵。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度和承载力,严密组织实施安徽省肉牛产业集群、安徽省糯稻产业集群项目,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丰收,在欢声笑语间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做好‘三农’工作对全局发展意义重大,在这样一个重要节点,办好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具有特殊意义。 市乡村产业发展科科长杨文銮告诉记者,庆丰收、赞丰收,我市坚持农民节日为农民、农民节日农民办,以“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为主题,按“1+4+N”方式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丰收节庆祝活动。
根据方案,丰收节庆祝活动主要有,一场主场活动,拟与怀远县“第十一届石榴文化旅游美食季活动”相结合,举办开幕式,开展绿色食品展、乡村美食品鉴、农民趣味比赛、农业成果摄影展等活动;同时,各县区结合本地特色,突出展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成就、彰显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提振城乡消费活力、弘扬优秀农耕文化等4个方面主题,因地制宜实施庆丰收活动。“N”即以农民为主体自发开展的系列活动,包括农民风采展示、为农服务下乡、农业科教推广、农村文体娱乐、城乡消费促进等。
既要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也要让精神生活“富”起来。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丰收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生动讲述丰收背后的故事,讴歌奋进场景,传承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成为展现我市农业农村面貌和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窗口。
(融媒体记者 杨露露 图片选自蚌埠日报社图库)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