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
由中共安徽省委主管主办的《江淮》杂志
第6期“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安徽往前赶”栏目
以《蚌埠:笃行实干向前赶》为题
聚焦蚌埠在新起点上
乘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杂志截图
蚌埠:笃行实干向前赶
李扬/文
夏日淮畔,到处是丰收的图景和奋斗的身影。
近年来,蚌埠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持续将“改作风、优环境,抓招商、推创新,增投资、建项目,靓淮河、促文旅,惠民生、创幸福”作为工作主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上向优向好。
一个更具实力、更显活力、更加美丽的淮畔明珠,正在新起点上乘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靓淮河全景。蚌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昂 摄
科技创新赋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5月10日,在位于蚌埠西郊的黑虎山脚下,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开园启动,向首批入驻企业移交了厂房。
“我们国产化芯片和设备的生产,包括卫星通信载荷、地面终端等产品制造,都会放在蚌埠。”拿到厂房“金钥匙”,易科奇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柳斯白信心满满。
逐梦向苍穹,蓄势助腾飞。悄然崛起的商业航天产业,是蚌埠积极培育新优势、抢占新赛道的一个生动缩影。
蚌埠科教资源丰富,汇聚了7所国家级研究院所和诸多驻蚌高校,创新历来是“最强基因”。然而,科技创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一度成为蚌埠的发展之痛。
为真正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蚌埠市委按照“一个科研院所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个驻蚌高校共建一个产业园区、每个企业拥有一个核心技术支撑”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思路,加快推动产学研合作。
2023年,蚌埠在101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居第56位,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居第57位。2024年,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510项,产业化率达73%,登记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居全省第1位。
立足创新优势,蚌埠瞄准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了六大新兴主导产业,聚力攻坚六大产业集群,布局建设“两谷两园”,全力构建具有蚌埠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传感谷。蚌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昂 摄
在蚌埠,放眼淮河两岸,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安徽人工智能产业“三谷”之一的“中国传感谷”,已集聚相关企业200余家。无论是“嫦娥”奔月、“神舟”飞天、“天宫”遨游,还是安徽大力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抑或近期大火的人形机器人,处处都有蚌埠智能传感器的身影。
“中国玻璃谷”里,创新突破接踵而来。第一块“皖产”汽车玻璃在蚌埠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出炉,结束了安徽“有车无玻璃”的历史;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产品在蚌埠成功下线,让高世代OLED玻璃基板实现了“中国制造”。
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在蚌埠成功下线。蚌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昂 摄
创新驱动、招商带动“两动并进”,一组组跃动的数字,折射出蚌埠近年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之势——
相较于2021年,2024年全市拥有规上工业企业从875家上升至1106家;新增上市企业5家,总数达到10家;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和商业航天六大产业集群产值突破900亿元,为蚌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推进“拥河发展”,托起蚌埠“大城梦”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淮河时充分肯定70年来淮河治理成效,并作出“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的重要指示。
“十四五”期间,蚌埠市把“靓淮河”工程作为市委工作主线的重要内容,正式启动淮河蚌埠主城区段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对淮河河道切滩、拓槽、疏浚、清淤,将淮河主河道由原来枯水季不足200米,拓宽至现在的500米,枯水季新增蓄水480万立方米。
2024年7月中旬,淮河1号洪峰过境蚌埠,水位不到20天陡涨了9.22米,超过了三层楼的高度,这是蚌埠又一次面临的汛期大考。
但这一次,洪峰过境,淮河安澜。随着河道拓宽,当年淮河蚌埠段防洪压力明显小于2020年,最高水位降低了0.22米,洪水过境时间缩短了近9天,避免了荆山湖等蓄滞洪区的启用,缩小了人员转移规模、减少了财产损失。
“靓淮河”工程的推进,不仅提升了蚌埠城区的防洪能力,也改善了淮河生态环境,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这几年俺们淮河北岸发展特别快,高楼一栋又一栋都起来了!”家住淮上区丽景天成秦淮苑小区的卢崇源老人,今年71岁,自幼听着淮河潺潺的水声长大,见证了淮河两岸从沉寂走向兴起。
过去,蚌埠主城区淮河两岸河道滩地乱搭乱建、乱耕乱种等现象随处可见,从空中俯瞰就像一道“城市伤疤”。现在,“靓淮河”工程通过削坡缓堤、阶梯式利用滩涂地等措施,使得堤坡、滩地、河岸等近水区域得到重塑,枯水期为公园、丰水期畅行洪,让母亲河从“屏障”变为“会客厅”。
淮河段的由乱及治,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蚌埠的生动实践,亦托举起380万蚌埠人的“大城梦”。
蚌埠市淮河以北三县一区人口220多万,占全市总人口超过四分之三。因此,如何从“背靠淮河”、南岸独舞,到“面向淮河”、两岸齐飞,成为做大城市体量的迫切课题。
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蚌埠市始终坚持“以淮河为中心,东西拓展、拥河环湖、南岸提质、北岸扩容”的思路,以“靓淮河”工程为纽带,通过产城融合不断提升城市能级。
一河两岸、拥河发展。如今的蚌埠市,随着“靓淮河”工程的实施,延安路淮河大桥、司马庄路淮河大桥、黄疃窑淮河大桥等跨河通道加快推进,桥连南北、城拓四方,奏响了拥河发展“三部曲”,打造了产业集聚新生态。蓬勃发展的淮上新区,宛如“蚌埠浦东”,成为淮河北岸核心区、城市会客厅、青春未来城。
办实事解难题,让群众期待照进现实
初夏的傍晚,夕阳斜照,晚风轻拂,蚌山区宏业路廉政口袋公园内,62岁的李素兰正在健身器材上舒展双臂,身后传来孩童的嬉闹声。“以前这儿没人愿意来,如今成了‘香饽饽’呢!”以往的城市“边角料”现在成了群众身边的“小美好”。
蚌埠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惠民生、创幸福”作为工作的落脚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连续4年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市”“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集体”4个国字号荣誉。
6月14日,从北京又传来好消息,国家文物局公布10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蚌埠双墩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
作为淮河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蚌埠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聚力文化和旅游融合,大力推进商文旅、农文旅、工文旅、体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将文旅资源转化为惠民实事。
“蚌埠的龙虾嘎嘎香,江淮的山水特别美!”在蚌埠龙虾啤酒嗨玩节现场,来自东北的孙先生竖起了大拇指。这两年,蚌埠每年举办文化旅游美食季系列活动300余场。2024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102.55亿元,同比增长8.4%。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群众的问题诉求,就是党委、政府工作努力的方向。蚌埠市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强化问题导向,坚持开门教育,注重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过程中检验学习教育成效——
针对群众反映的医院重复挂号、重复检查问题,蚌埠市充分发挥全省检验检查互联互通试点建设优势,以质控“指挥棒”推动互认规则标准化、操作规范化,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共为5000余名患者节约了检查检验费用。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龙子湖西南片乱搭乱建、乱耕乱种、脏乱差等问题,蚌埠市在保持地块耕地属性不变的前提下,以“共享田园”为核心理念,打造特色田园综合体,助力生态城市建设,让原来的乱垦荒地变为居民打卡的网红“城市小菜园”。
针对新就业群体工作繁忙、子女无人照料的困难,蚌埠市在部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淮畔新港湾”等地设立10余个临时托幼点,为新就业群体子女提供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民生清单里,蚌埠的一项项务实举措,让百姓的美好生活期待不断照进现实。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