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 (融媒体首席记者 陈瑶)连日来,蚌埠市的高温天气持续展现实力,7月15日11时39分,蚌埠市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16日气温将达到这轮高温的峰值,当天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达39℃,逼近40℃大关。
不少市民疑惑,“地面温度早已爆表,体感也能察觉热浪滔滔,总觉得气温比气象台报的高,气象台是不是不敢报到40℃?”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蚌埠市气象台。
“39℃和40℃虽一度之差,但背后是科学严谨的观测体系。气象台不会故意将气温报高或报低,每一名预报员的预测都要接受考评,如果预报38℃但实际气温达到40℃以上,报低了、报错了,都会影响预报成绩的考核。所以作为预报员,一定会努力报得越来越准。”气象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有差距是因为,气象的观测环境和个人在室外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气温是近地层大气环境的温度,而大家感受到的是体感温度,其受到气压、风力、湿度等多重影响。
简单来说,就是体感温度和大气湿度密切相关,空气湿度较大时人就会感到闷热。只要气温达到33℃左右、相对湿度达到80%,人就会感到非常闷热、不舒服,甚至容易中暑。此外,个体差别也导致体感温度不一样。人的胖瘦、所穿衣服的深浅、进行不同强度的活动、甚至个人心情起伏等都会影响体感温度。
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百叶箱须设在草坪上,离地面1.5米,周围较开阔,无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遮挡阳光。这是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标准,全球用同样的标准化尺度去测量气温,才能进行对比。即便在同一座城市内,百叶箱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温度差距很大。这就是高温天气下,有人测出路面温度高达70℃,但预报数值偏低的“温差”了。
蚌埠市气象台工作人员查阅历史数据发现,蚌埠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仅出现过15天40℃及以上极端高温,且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的30多年未再出现过40℃高温。
1959年出现过40℃及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有4天,最高气温41.3℃。1966年、1978年等年份因受强副热带高压控制,我市也出现过40℃以上的极端高温。
尽管40℃罕见,但39℃高温叠加高湿度,体感温度可能超45℃。所以7月16日,大家会觉得非常难熬。而今年7月与往年相比确实热力“加码”。今年7月1日-14日,我市日平均气温31.6℃,较常年值27.2℃高出了4.4℃。近期,防暑降温不可掉以轻心。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