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父亲的飞行日志

-

2025-07-08 15:40     来源:
        

文/王 琦

前段时间,我在家翻找资料,无意间瞥到柜子一角静静摆着的一个盒子。我记忆中小时候见过这个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已经想不起来了。我小心翼翼将盒子捧出来,轻轻打开盒盖,没想到却打开了时光机器。原来盒子里装的,大多是父亲当兵时、以及母亲刚工作时候的老照片,看着黑白照片中年轻的父母,对比现在父亲花白的鬓角和母亲的皱纹,不禁感慨时光飞逝,也勾起了我对父亲求学和军旅生涯的好奇。

1975年9月,江苏省溧阳县,父亲通过层层选拔,被录用为空军飞行员。当天上午,在溧阳老家农场的大队部,召开了庆祝父亲入伍的欢送会。大队书记和农场领导发表了讲话,当年溧阳全县录用为飞行员的仅有3人,农场的乡亲们都为父亲感到高兴。大队书记让父亲再上去讲几句,彼时只有17岁的父亲感到很局促,不知道说什么,只是简单表达了对乡里乡亲的感谢。几年后的某日,刚刚结束训练的父亲站在教练机前,穿着厚重的飞行夹克,手里拿着当天的飞行训练日志,抬头望向远方,这一幕被战友记录了下来,而这张黑白照片正静静珍藏在家中的这个盒子里。

今年清明,我与父亲回溧阳老家祭祖。第二天吃过早饭,我对父亲说:“爸,我想去以前农场的大队部看看。”父亲点了点头,带着我出门往农场的东边走去。走了十多分钟,路过一排废弃已久的房子,父亲指着这一排房子对我说;“这里过去就是我们农场的大队部,当时我收到入伍通知的时候就是在这里开的欢送会。”这一排平房,我小时候也经常路过,以前还有养殖户在这几间房子里租住,守着房子前后的稻田和鱼塘。而现在,房顶的瓦片已经所剩无几,房子周围也长满了杂草。若不是父亲带着我,我根本无法想象这里就是50年前,为父亲欢送入伍的地方。“欢送结束后,我们溧阳入伍的这一批人就集体坐车到镇江,然后再从镇江去到各个部队”,我听着父亲的话,脑海中浮现出一个17岁的清瘦的农村青年,从稻田里向我走来,走向农场之外更广阔的天地。

“走吧,我们再去堑口那边看看。”父亲说的堑口,是他以前上学的村子,升上高中之后,学校在南渡镇上。以前家里很穷,父亲去镇上都是走着去,只有偶尔遇到大雨,父亲才会从堑口坐船去南渡。父亲和我一前一后,走在田埂上、河坝边,四月初的春风略带凉意,吹动路边的油菜花沙沙作响。到了堑口村,遇到一个在田里浇水的老伯,父亲上前问轮渡码头还在不在,老伯见我们面生,就问我们是哪里来的。“我是隔壁良种场的哇,以前在堑口上过学,清明节带我儿子来看看堑口的码头”,父亲用家乡话说道。在老伯的指引下,我和父亲找到了那个码头,虽说是轮渡码头,但其实也就是河道边一处上下船的窄窄的平地,两边有阶梯可以上到村子里。过去的客运轮渡航线早已消失,但运河里的货船依然往来不息,过往的货船轮机发出“突突突”的声音,一派繁忙的景象。父亲走到河边,不断用手机记录着。“过去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以前从堑口坐船去南渡都要大半天,现在家家都有汽车,开个车20分钟就到了”,看着眼前奔流不息的故乡水,我也深深感受到父亲求学的不易。

那天上午,我和父亲走了很长的路,经过了好几个村庄,最后回到老家农场。这正像父亲的飞行轨迹,从溧阳起飞,经过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到了蚌埠,又回到了溧阳。而父亲的飞行日志,还在不断地书写,父亲与我心中的乡愁的种子,也深深扎根在了故乡的土地上。



深度阅读

一见·从伟大抗战精神,领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决心与信心
[详细]
鉴往知来 | 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