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社会

新四军老战士韩士英的烽火记忆—— 百岁军礼映山河

-

2025-07-06 15:41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何沛) 蚌埠市怀远县荆山镇郑岗村,夏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103岁的老战士韩士英身上。老人腰板笔直,眼神清亮,当记者握住他布满岁月刻痕的手,一段气壮山河的抗战记忆奔涌而出。临别之际,韩士英老人颤巍巍向着远方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个穿越八十余载硝烟的动作,凝固了烽火青春的不朽信仰。

“就叫韩士英吧!”

郑岗少年初遇“仁义之师”

“我生于1922年。参军啊,那是1939年啊......”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清亮起来,仿佛穿透时空看到了当年家乡的滚滚麦浪。1939年,17岁的韩士清(后改名韩士英)站在怀远县柳沟乡的田埂上,目睹了一支与众不同的队伍:新四军游击支队二团的战士帮老乡抢收麦子、打扫庭院,对老人嘘寒问暖,和年轻人称兄道弟。这支队伍的司令员,正是名震豫皖苏的彭雪枫。

韩士英胸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在光线中折射出温润光泽。当记者问起彭雪枫将军,老人原本松弛搭在扶手上的手指突然蜷缩,指节泛白,像是攥紧了无形的军号。

“彭司令的兵,连群众一根针都不白拿!”新四军接连拔除上桥、安乡日伪据点,枪声就在离家三四里外炸响。目睹家园被蹂躏的少年,心底迸发出怒吼:“当兵!打鬼子!”怀着一腔热血的韩士清报名参军了。

最动人的是讲述改名时刻。韩士英的孙子韩成在爷爷的英勇事迹里长大,看着在他心中英雄般存在的爷爷,他柔声说道,“这段我来说吧。”

登记名册时,乡音差异让文书将“士清”误写为“士英”。整训点名时,排长连呼“韩士英”无人应答,少年倔强解释:“我叫韩士清!”这一幕恰被彭雪枫看见。彭雪枫笑着走来,端详这个眉清目秀的小战士:“穿上军装像女兵哩!就叫韩士英吧!”

名字自此铸入生命。

当韩成娓娓道来,韩士英布满沟壑的脸突然舒展,嘴角不受控制地上扬,他下意识地抚摸胸前的纪念章。更让韩士英惊喜的是,彭雪枫得知他儿时为糊口学过吹喇叭,便说:“革命需要号角!你去学吹军号。”少年从此成为司令部的司号兵。一把军号,成了他紧随彭雪枫转战千里的忠诚见证。

皱纹里的烽火

土堆上的冲锋号与白手夺枪

1940年寒冬,新四军第六支队与八路军第344旅黄克诚部等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在板桥与敌人展开激战。

朔风卷着硝烟掠过,冲锋时刻,韩士英跃上一个土堆奋力吹号,司号长急拽他:“卧倒!危险!到土堆后面吹或卧倒在土堆上吹!”“卧倒吹,兄弟们听不见号声怎么冲?!”少年岿然不动。铜号在风中嘶鸣,他三次挺立土堆吹响冲锋号。此役歼敌千余,击落敌机一架,韩士英荣立三等功。看着韩士英在吹号时吹肿的嘴,战友打趣:“小韩吹号吹胖了!”回忆至此,韩士英手指轻颤着抚摸脸颊,仿佛那青春的热血仍在皮下奔涌。

胆识在烽火中疯长。1944年萧县侦察途中,暮色里突遇两名日本兵盘查。韩士英与战友交换眼神:“弄两把枪使使!”三人佯装顺从,近身瞬间暴起锁喉夺枪!"啪!啪!"两声枪响干脆利落,日本鬼子未及反应便毙命枪下。“快跑!我们是新四军!”他们携枪飞撤,百姓四散避险。白手夺枪并击毙两个日本鬼子的事情很快在部队上传开,彭雪枫紧握三人的手连赞"好样的!"并叫拂晓报社在报上公开表扬。

永不褪色的赤诚

一个军礼穿越八十年

“夏邑八里庄战斗结束后,师长就倒在我眼前......"韩士英的声音微微发颤,最痛的记忆永远定格在1944年9月11日。在那场激烈的战斗中,彭雪枫被一枚冷弹击中,不幸壮烈牺牲。

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彭雪枫,韩士英泪如雨下,心中满是悲戚与不舍。彭雪枫的谆谆教诲、亲切关怀,此后都化作了无尽的思念。1946年,因战事需要,组织批准韩士英复员回乡。回到家中后,父亲深知当时局势紧张,便将韩士英的复员证、入党志愿书深藏于屋檐之下。

直到家乡解放,一名孩童掏麻雀时意外摸出那个尘封已久的小布袋。泛黄的《复员证》上清晰记载:“1939年自动入伍”,1944年入党,党内职务一栏写着“党小组长”,“白手夺枪,受报纸表扬一次”也被写入奖励一栏。

“找到党了!”韩士英激动地捧着这些珍贵的材料,交到乡党委手中。中断的组织生活终于重启。此后岁月,他将余生献给家乡建设,用另一种方式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采访尾声,103岁的韩士英整肃衣襟,右臂缓缓举起——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这一刻,战火青春与和平年代轰然交响,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在百岁老兵挺直的背影中熠熠生辉,照亮来路,更烛照未来。



深度阅读

学而时习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清醒剂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和问候游本昌引发文艺界热烈反响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