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俊记
玩花鼓灯令我痴迷,听到锣鼓响我脚底板痒、嗓子痒、心更痒。小兰花纷飞的扇花,鼓架子敏捷的跟头,火辣辣地灯场燎热我的好奇心。传说大禹治水诞生花鼓灯——涂山氏女吟唱安徽最早民歌“候人兮猗”,可为花鼓灯歌的起源……花鼓灯故事叫我觅趣神往。
古往今来咱淮河中游老少爷们玩灯玩了千百年,玩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宝库,玩进了电影《摸花轿》屏幕,玩热了北京奥运会暖场,玩出了国门,玩灯获得了全国文艺大奖……我看灯看了几十年渴望悟透其妙——淮河花鼓灯究竟蕴藏“人工智能”啥秘籍?古往今来历久弥坚,“东方芭蕾”风光璀璨。
玩灯人老少咸宜,可古时候不准女孩儿上灯场,“好铁不打钉,好女不观灯”,多么困惑?事与愿违出奇趣,男孩子们“戴花”上灯场,替女孩子撑起了“半边天”。出人意料,逼上梁山意想不到幸运嘉许玩灯人:小兰花清一色地男扮女装——蚌埠的冯国佩、郑九如,凤台的陈敬芝与颍上的王传先,“男兰花”脱颖而出,他们铸就了安徽花鼓灯“四大兰花”的金字品牌;在花鼓灯艺坛可与京剧界“四大名旦”相比美。花鼓灯趣味无穷,早年我上涂山采访禹王庙会,与著名的花鼓灯表演艺术家冯国佩谈冯派花鼓灯,他边跳兰花舞边示范灯艺奥秘之绝活,风采楚楚动人。土记者的我备受感染,按照记录的内容整理出见闻的稿子,刊登在报纸上,文友们打来电话夸奖冯大师的“凤凰三点头”等技艺细腻、洒脱、情趣,活画出健美少女的娇媚神态。
如今的花鼓灯更出彩,小兰花几乎属于女孩儿的天下,就连男孩子的花鼓手“宝座”也有被女孩儿夺占的趣事。看花鼓灯我最好奇女孩子打花鼓——斗智斗勇力气活,打鼓可不是闹着玩的,灯场的总舵主,玩灯的“千军万马”靠鼓条子调度;女孩儿今非昔比,真有趣。还有忒趣味的事儿耐人寻味,清朝那位剧作家孔尚任,那一年他远行山西临汾看到淮河玩灯人逃荒度命卖艺,遂写诗赞道,“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枝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头掌上有何分。”毋庸置疑他描绘的是小花场及大花场“叠人塔”上盘鼓之景象。
一场灯恰似一篇精美的散文,文散神不散,舞、乐、歌各显其趣,文采飞扬“看山不喜平”。抱团演艺起承转合,群体创作灯的内容百花齐放接地气,滚烫的旋律烧得观灯人身心酣畅。看灯看门道亦看热闹,逗乐的花鼓歌子老百姓的诗,有听头、有嚼头,我最喜欢听也梦想编出望风说柳的“趣灯歌”。欲知梨子滋味必亲口品尝,我赶庙会、灯会体验新灯新气象,一首首灯歌道出了咱老百姓的心声,“锣鼓住下我把山歌子唱,乡村振兴大变样,楼房成群百花香,父老乡亲喜洋洋,家家门口小车子放……”。看不够的灯趣,听不完赞美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的幸福歌,源于老百姓真情实感的花鼓灯“常青树”之秘籍,理应在此。
热闹的锣鼓开心的灯,玩灯的趣梦我做不完——想学我的三叔“老蛤蟆”常春利,当年与灯友玩灯“玩”进了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献艺,他打花鼓打了个“花鼓王”,我也曾伴随他演艺花鼓灯而记载民间艺术史,退休不褪志,如今我继续跟随新时代花鼓灯的发展脚步,创作花鼓灯文学作品献余热。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