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应龙助禹治水: 神话与文明的交响

-

2025-08-06 10:22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应龙助禹治水:神话与文明的交响

文/周 亚 朱学银

在华夏治水的壮阔长卷里,除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毅身影,尚有御洪镇渊的神兽应龙,始终盘旋相随,以无上神力劈波斩浪。这位兼具神力与智慧的神龙,不仅是大禹治水的得力助手,更成为中华文明龙图腾演变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应龙渊薮:翼展苍穹的司雨战神

应龙全称应时之龙、应德之龙,是古代神话中一种有翼的创世神龙,和有鳞的蛟龙、有角的虬龙、无角的螭龙并称上古四大神龙。应龙最大的特征是“背生双翼”,《广雅》明确描述其“有翼曰应龙”,这种独特造型既保留了龙的威严,又增添了几分灵动,使其成为神话中“能高能下、能显能隐”的全能神兽。应龙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山海经》。《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这段文字揭示了应龙的非凡身世:它曾助黄帝战蚩尤、诛夸父,因耗尽神力无法返回天庭,居于人间,却拥有呼风唤雨的异能。《淮南子·墬形训》记载:“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镡津文集》记载:“羽嘉生应龙,应龙生凤凰。”;《述异记》中又记载,“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应龙不仅是凤凰与麒麟的祖先,更是龙修炼千年后的最终形态。

以尾画地:应龙为大禹开道引流

大禹治水时,面对“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尚书·尧典》)的绝境,应龙成为关键助力。《楚辞·天问》王逸注“应龙何画?河海何历?”此句曰:“或曰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径所当决者,因而治之。”传说在禹率众凿山九年,山石如铁,寸功难进时,应龙用巨大的尾巴在大地上划出深沟,为洪水开辟宣泄之道,如今的黄河、淮河等流域,不少险峻峡谷便被认为是应龙“画地”的遗迹。《拾遗记》更详细记载:“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这里的“黄龙”即应龙,它在前引导水路,玄龟在后堆积泥土加固堤坝,二者配合,成就了大禹“疏川导滞”的治水方略。这种“应龙导水”的传说,实则映射了古人意志凿穿天堑以及对水利工程中“疏导”理念的神化表达。

锁镇水怪:助大禹安定四方

治水途中,应龙不仅疏导洪水,更协助大禹降服作乱的水怪。《古岳渎经》载,大禹在治理淮河时,遭遇水怪无支祁——“其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面对这一凶猛水怪,应龙出手将其制服,大禹随即用铁索锁住无支祁,镇压于龟山之下,淮河才得以安流。锁镇水怪的传说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探索,也暗含着“秩序对混乱的永恒裁决”的朴素认知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盼。

龙图腾:夏王朝的文化象征

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召集各部落首领于涂山。“禹会诸侯”标志着夏朝正式建立,应龙的形象逐渐从“治水助手”升华为王朝的精神图腾,象征着夏王朝承接天命、治水安民的正统性。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这一点: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龙身曲伏蜷尾,巨头白玉点睛,鼻梁青白玉柱,腰部嵌铜铃与玉铃舌,与《诗经》中描述周王祭祀宗庙时的“龙旂阳阳,和铃央央”的场景相呼应。这件文物长64.5厘米,由2000余片绿松石精心拼嵌而成,工艺精湛,可见龙形象在夏代已成为权力与神权的象征。经考证绿松石龙形器距今3700年,为夏代龙图腾的实物再现,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提供了直接且正统的根源。

从《山海经》中的神异记载,到二里头遗址的图腾实证,应龙助禹治水的传说,不仅是一段神话,更是华夏民族“人定胜天”信念的早期诠释。这位背生双翼的神龙,承载着古人对水利的智慧探索,也成为中华文明中绵延千年的“龙文化”的重要源头。




深度阅读

镜观·回响丨筑牢就业“压舱石” 守护群众幸福感
[详细]
习言道|谈到这位加拿大人,习近平称“家喻户晓”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