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报融媒体记者 郝玉琳 通讯员 李静 吴凡
每月养老金到账的日子,是许多蚌埠老人最安心的时刻。布满皱纹的手接过这笔钱,仿佛捧起年轻时为自己播下的养老种子结出的果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为万千普通百姓提供了耕耘晚年保障的沃土。
就在蚌埠,就在身边,秦集镇朱大哥的“细水长流”,东风社区刘大姐的“精耕细作”,长淮卫镇王大姐的“及时补种”……他们的故事,正是“早规划、早投入、早安心”最朴素的证明。春天埋下养老的种子,秋天才能收获从容的夕阳红。一起看看,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朱大哥:500元“小种子”,13年浇灌长成“安心树”
禹会区秦集镇河北村的朱大哥,2012年城乡居保政策落地时48岁。像选种子一样,他量力而行,挑了每年缴费500元的“基础档”。这笔钱看着不多,却像春天撒下的第一把粟米,稳稳扎下了养老的根。
政策很贴心,缴费有补贴,如同给秧苗添肥。朱大哥每年缴费的500元,政府补贴的70元,都存进他的个人账户“储粮罐”。13年来的“浇灌”,让这棵养老“小苗”日渐茁壮。
2025年,60岁的朱大哥迎来了“开镰季”。年满60岁、缴费满15年(含补缴)的他,每月能领养老金了:政府托底的基础养老金190元/月是“保底粮”;个人账户攒下的9000多元(含利息和补贴),按规则(总额÷139)每月能再领约65元,是“自种粮”。加起来255元,像秋收后缸里的米,让日常开销有了稳当的着落。
“年轻时候省点小钱缴上,老来月月有进项,存养老保险,比存粮食踏实!”朱大哥的话简单,道理却深:养老这事儿,早动手,心不慌。
刘大姐:“优产”秧苗勤施肥,静待枝头“千元果”
龙子湖区东风社区的刘大姐是1968年生人,她曾是个“自信派”,开着小店,觉得靠自己就能养老。可岁月不饶人,随着年龄增长,进货、看店越来越力不从心。社区干部上门讲城乡居保的政策,让她豁然开朗:养老,也得选好“品种”!她一眼相中了每年6000元的“优产档”。“现在手头宽裕、多投点,将来肩膀才能轻省点。”这想法,正是“春华秋实”的鲜活写照。
个人投入多,政府“追肥”也更足。刘大姐2012至2025年每年缴6000元,正常缴费年份政府还补贴200元,让她的养老“本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60岁退休时,17年的积累(按2025年记账利率3.59%及补贴测算),个人账户将突破12万元!加上那时的基础养老金(按现行标准190元计),预测月领轻松过千元。这份沉甸甸的“丰收”,足以让她退休后的生活更充裕。
“好比种果树,根深肥足,果子又大又甜。”刘大姐的远见,印证了城乡居保政策“多缴多得”的真谛。
王大姐:错过春时急补栽,“晚熟”庄稼也归仓
长淮卫镇仇岗村的王大姐,早年在异地打拼,生活不易,养老缴费“苗情”偏弱。2024年,59岁的她回乡,心头一紧:养老这块田,可不能荒着!她深知“补苗”贵在及时,火速行动,按政策进行提档补缴。虽然补缴部分没有政府补贴(好比补种的苗要更费心),但她决心下足本钱:一口气按每年6000元标准补缴了前13年(自付65000元),2011年也一次性缴了6000元;2012至2024年正常缴费13年,每年1000元(作为计生家庭独生子女,共获补贴1610元);2025年又缴了6000元(获补贴250元)。
2025年,到龄的王大姐办妥了领取手续。她的个人账户已积累94603.67元,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约680.6元,加上基础养老金190元,月领870.6元。这份“晚熟的收成”,虽比不上早早精耕的丰厚,却像及时抢收的粮食,让她跨过了“老无所依”的焦虑。
“亏得能补缴,不然老了真抓瞎!”王大姐感慨,养老规划,动手晚也比干站着强。
这些真实的身边故事正在向我们介绍,蚌埠城乡居保这方“沃土”,已备好15档“良种”(年缴200元至6000元),总有一款合您的心意和“地力”。政府补贴、长缴多得等好政策,就是阳光雨露,让您投入的每一分“养老本”,都更有盼头。
截至2025年7月,全市城乡居保参保人数171.6万人,人均缴费水平1236.51元,位居全省第3位;养老金发放50.9万人,月人均养老金水平218.46元,比2024年底增加15.3元,位居全省第9位。
如果您也想老有所依、秋收满仓,如果您希望了解城乡居保的哪款“种子”最适合您,请详询蚌埠市养老中心城乡居保待遇支付科:2053472。人社部门将与您一起,守护好“老有所养”的金色秋天!
2025年7月24日,市养老中心赴沫河口镇沫河口村开展“暖心居保入村送政策”专场宣传活动。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