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圩泗州戏剧团
文/王绪谦
每一个村庄都有它的根,它的灵魂。在怀远县包集镇王圩村,只见精美别致的皖北民居小楼掩映在茂密的树林中,村旁的小池塘里鱼虾肥美,肥沃的田园孕育着丰收的果实,这个美丽的小村因泗州戏“剧团”而得名,也因泗州戏而享誉四方。
提起王圩泗州戏剧团,生活在王圩一带的老年人尽人皆知,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不仅能清晰地说出一大串演员的名字,还能即兴来上几句“拉魂腔”。这个剧团的组成人员大多来自基层群众,属于草根文艺团体,但它曾长期活跃在乡村文艺舞台,像千军万马在奔腾,以丰富多彩的文艺表现形式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点燃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王圩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王圩村位于包集镇北部,是包集镇的主要集镇之一,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曾以“王圩公社”和“王圩乡”的行政级别存在,在当地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发展地位和突出成就。王圩泗州戏剧团就是具有独特优势和文化贡献的官方文艺团体。上世纪50年代,王圩公社决定成立泗州戏剧团,一大批热爱文艺工作、具有一定文艺专长的热血青年加入剧团,在舞台上绽放青春光华,演绎精彩故事。李广范长得眉清目秀,犹如一介书生,他生来一副好嗓子,具有表演天赋,在舞台上,不管是扮演女驸马,还是赶考的书生,抑或是其他角色,都能入情入戏,演绎到位,成为泗州戏剧团的“台柱子”。小青年王兴身材矫健,能歌善舞,成为剧团里放在哪儿都合适的配角演员。村姑小戎爱说爱笑,是天选的“喜剧演员”,她给观众留下了甜美可人的形象。整个剧团拥有演职人员数十人,他们不仅有本地演员,也有来自周边地区宿州、固镇、淮北的文艺青年,每一个演员都有自己的专长,他们说拉弹唱,在乡村舞台上施展才艺,劲吹王圩泗州戏剧团的“文艺风”。
在乡村大礼堂,在露天广场,在乡野田边,王圩泗州戏剧团到处表演着精彩节目,他们把握着社会主义文艺大方向,服务人民群众,传播优秀文化,给群众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滋养。剧团所到之处,观众如潮,期待值拉满,燃起了每一个演员的激情,他们把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剧情都表演得淋漓尽致,紧紧地扣动观众的心。古装戏《王三姐坐寒窑》《王天宝下苏州》《张郎休丁香》《走娘家》等众多传统剧目都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通常是演员把观众带入戏中,产生共情,情至悲伤处,演员梨花带雨,观众也纷纷抹泪。有时演出结束了,观众仍意犹未尽,不肯离开,在原地讨论着剧情,牵挂着剧中人的命运,这就是扎根人民的艺术魅力。
在表演古装戏的同时,演员们还编排一些现代戏,诸如破除封建迷信的《张大仙现形记》、倡导婚姻自由的《牵手》、歌唱劳动光荣的《老茧》等剧目,都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中发挥了震撼人心的作用。
王圩泗州戏剧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演出范围越来越广,服务观众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北到徐州,南到淮河岸边,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蚌埠著名泗州戏表演艺术家李宝琴曾多次到王圩泗州戏剧团进行艺术指导,并登台演出,让群众一睹人民艺术家的风采,也增强了王圩泗州戏剧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泗州戏不仅在舞台绽放精彩,更多的是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小桥边、柳树下、溪流旁,人们议论着泗州戏里的剧情或片段,感悟其中带来的生活况味和人生启迪。有的人有事没事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唱起来,那是发自心底的声音,那是对泗州戏艺术的热情回应。
王圩泗州戏剧团具有多功能性,他们在专注泗州戏传承与发展的同时,还把样板戏搬上舞台,京剧《红灯记》、舞剧《白毛女》等都红遍王圩及其周边地区,一度成为最热门的文化看点。
为了稳定王圩泗州戏剧团的发展与繁荣,当时的王圩公社为剧团划拨了一定面积的土地,保障了演职人员的生活需求,并对剧团进行资金支持,确保公益演出的持续性。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王圩泗州戏剧团面向基层,厚植人民情怀,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后来,演员们虽然归隐农耕生活,但他们有一颗火热的艺术之心,有的人花甲之年仍宝刀不老,被一些泗州戏艺术团体邀请演出,展示乡土艺术家的卓越表现。李广泛每次走向舞台,都是那么从容自信,带着一颗年轻的心,带着对泗州戏艺术的尊重与热爱,精心演好自己的角色。他曾深情地说,泗州戏是我一生的追求,如今虽已年迈,但不知多少次午夜梦回,看见当年舞台上的俊男靓女纷至沓来,拥抱舞台,拥抱观众,拥抱这片火热的土地。
王圩泗州戏剧团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的影像,但其在王圩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里程碑意义已经载入王圩发展的史册。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