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开始流行一种“自我暗示”的行为,就是经常告诉自己“我是健康的,我是富有的,我无论什么样子都不会丑的。”
与之类似的言论还有:
“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
“你的信念能带动很多改变,在潜移默化中让期待成真。”
“我有最好的运,我会每天来财。”
……
这种方法真的有用吗?有没有科学依据?
心理学上还真有相关的研究,就是“自证预言”!由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提出由图示引发的自我实现预言(又译“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揭示了心理预期对现实的塑造作用,也就是期待效应对人的影响。
简言之,当别人给予你一个美好的期望,你就会朝那个方向努力,往往会产生好的结果;而当你表达出一个强烈的信念,这个信念或多或少会影响其他人,而其他人的反应也多少会影响预言的实现。
具体而言,自我实现预言的过程包含三个环节:
首先是主观预期的形成:这里指个体基于过往经验、社会暗示或自我认知形成,在应对某件事时做出的特定判断。
其次是个体行为模式的调整,即基于上述预期,个体会无意识地引导当事一方(自己或他人)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
最终,通过行为的累积效应,促使预期中的反馈结果出现。
构建积极的自我暗示系统
自我实现预言的力量,在于帮助我们成为更接近自己理想的人,而并非要去创造违背规律的“奇迹”。如何做才能把“自我实现预言”变为可以利用的成长工具?
首先,需要再次强调自我实现预言的基础:“预期-行为-反馈”的良性循环。重复的行为会重塑神经回路,积极习惯的养成需要刻意练习。这里说的预期,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期待,自我暗示的重点最好能聚焦于“能实现的具体行为”,而非笼统的性格评价。
举例来说,与其重复对自己说“我明天会表现得更自信”,不如进一步细化为“明天在课堂演讲时,我能做到开门见山,先用三个句子阐明观点”。
给自己一个“渐进式的反馈”也很重要。把一个长期目标分解为能量化、可评估的短期任务,通过每一步的实现主动积累积极体验,能持续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就好比长跑运动员不会盯着终点线发呆,而是会在专注完成每个路段的同时,给自己加油打气。
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科学的自我暗示,要建立在对现实的客观认知上——既相信发展的可能性,同时客观看待自身的局限性。例如在备考时,一方面认识到“知识点确实特别繁多”,另一方面又相信自己“每天掌握三个重点就能提升成绩”,这就避免了盲目乐观,同时防止因畏难而退缩。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发现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的距离。”当我们学会用建设性的期待替代消极的预设,用具体的行动步骤落实心理愿景,遥远的目标就变得清晰可见。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