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书画鉴定留胜迹 ——怀远籍书画鉴定专家杨臣彬先生著作《清鉴斋读画录》读后

2025-09-10 10:32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书画鉴定留胜迹

——怀远籍书画鉴定专家杨臣彬先生著作《清鉴斋读画录》读后

文/赵子云

前不久,笔者从网上获知,北京书艺公社发布了一条新书推荐消息——尘封三十载的杨臣彬先生的著作《清鉴斋读画录——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书画鉴定笔记》已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发行。得知这一喜讯,我立即转发给身居北京、94岁高龄、我多次采写过、已神交二十多年亦师亦友的杨臣彬先生,向他表达真诚、热烈的祝贺。但真是意想不到,不出一旬,这部近700个页码、重约两公斤的鸿篇巨制竟然寄赠我的手上。受此殊荣,真是大喜过望!

杨臣彬先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饮誉海内外的书画鉴定专家,蚌埠市怀远县人,1932年生。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在蚌埠市立中学(现蚌埠一中)读初中时,响应抗美援朝号召,应征入伍。1952年被选拔进入故宫博物院,先后从事古代书画的保管整理、陈列及鉴定研究工作六十余载,奋进与卓识使他成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出境鉴定资格审核委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在书画鉴定方面,作为徐邦达先生的入室大弟子,他有幸参加全国的书画鉴定工作,赴各地考察,并能长期聆听全国一流顶级书画鉴定家的教诲,获益良多。他善于从长期而大量审看书画文物的工作中总结艺术创作与鉴定的规律,并由此逐步形成重考证、讲笔墨的个人鉴定风格。1988年至1993年间,他先后为全国多家文物单位鉴定各个历史时期的书画作品计数万件,发现了许多有珍贵艺术价值的精品。1985年,曾于民间收藏中发现元代吴镇的《松石图轴》后更正为《古木小山》,丰富了故宫博物院元代绘画的庋藏。

为了培养文博专业人才及进行学术交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杨先生曾兼任中央美术学院书画鉴定专业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与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多次为包括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在内的诸多高等学府、培训中心及博物馆讲授书画鉴定课程,并对其馆藏书画进行一系列的鉴定研究。在书画鉴定与古书画的研究方面,杨先生可谓著作等身,其主要论著有《古书画鉴定》《恽寿平精品集》《明清绘画大师研究——恽寿平》《清代扬州绘画》《谈明代书画作伪》《吴中三家书法》《苏轼书法管窥》《梅清生平及其绘画艺术》《董其昌与松江派松画辨异》《清明上河图诸传本合考》《清代内府书画收藏》等。与人合著及参与编写的著作尚有十几部之多。此外,他还精书法,善绘画,多次举办个展或参加联展,2008年由西泠印社出版发行的《杨臣彬书画集》已充分展示他的超凡功力和卓著才能。

1995年2月,杨臣彬先生应邀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研究员,对其馆藏文物进行整理和鉴定。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他于是年5月赴港,开始了为期两年半在港中大文物馆的书画审定工作。按馆方的工作安排,在对北山堂捐赠书画的鉴定过程中,还将穿插鉴定香港莫氏承训堂多年前寄存在该文物馆的明、清两代994件扇面书画,他从中甄选出180件名家真迹精品,作了详细的文字著录及次序编排,将许多原定为“山水”“花鸟”等比较笼统的作品名,改为更符合作品内容的名称,进而又编成《承训堂藏扇面书画》一书,并撰写了万余字的《导言》,该书于1996年5月由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出版,同时由馆方将上述扇面书画在文物馆展厅公开展览,此项工作得到了时任校长及各界的好评。

同步进行亦是最主要的工作,便是对北山堂藏品的鉴定。利氏北山堂珍藏的中国古代书画数量巨大,涵盖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虽不乏精品力作,但也存在真伪杂糅等问题,本着认真求实的原则,杨先生按照国家文物局制定、公布的文博系统的定级标准,并参照故宫博物院书画藏品级别划定的、分为三级五等即一级甲等乙等、二级甲等乙等和三级的通常做法,逐步进行鉴定甄别,在他经眼鉴定的341件套书画中(包括2件原简氏斑园藏品),属于国家一级的书画珍品有12件,国家二级书画文物精品136件套,三级书画文物真迹46件套,待考暂未定级的6件,参考资料141件套。

在鉴定、甄别的基础上,除个别太差的伪品外,他都对每件作品的作者、品名、原编号、质地、尺寸、本幅文字内容、款识、题跋、印章释文进行了详细著录和标识,并在案语中对其真伪优劣做出简要评价,注明相关等级,以备分级典藏,也为之后的陈列展览、教学研究提供依据或参考。

由于细致入微和善于发现,杨臣彬先生从中捕获到一些属于时代较早的孤本,十分珍贵,可以填补书画史之缺。如元代书法家吴福孙,书法史上有记载,并说其深得赵孟頫、康里巎巎等两位大书家的赞许。此次发现他的小楷《出师表》卷,乃迄今所见其唯一存世的书法作品,其清净温雅、字字珠玑的艺术风貌让人不得不由衷叹服。元代高僧释惟则的行书《普说》卷,亦属传世孤本。此卷以大字行书录佛教经典,笔法自然舒畅,尤其十余米长的鸿篇巨制,一气呵成,尤为难得。陶铉《幽亭秀木图》,也是一件难得的传世孤品。此图画近水坡岸、秀木修竹、树下孤亭,远岫遥领,风格接近倪瓒。这三件元人书画均达到国家一级文物标准。另有晚明画家兼刺绣家赵甸所画《唐人诗意山水图轴》,清初画家何洯《自画像并晴江春晓图册》等也是传世孤本,皆定二级,亦属重要文物。

从认真审读这批书画中,杨先生发现一些可以修正书画史上某些模糊或错误记载价值颇高的文献史料。如此前多种书籍均将倪瓒生年定于大德五年辛丑(1301),而杨先生从倪瓒致袁华为《久成札》写的题跋中,准确判定其生卒应是大德十年丙午(1306)至明洪武七年(1374),终年六十九岁。再如杨文骢为其好友杨补所画《墨兰图》卷,乃其上乘之作,卷后有清初诸名家题跋,是研究杨文骢身世行藏的重要资料。特别是杨补之子杨炤的跋文,对杨氏不屈殉国、以完大节的记述,有助于廓清后世传言中有关杨文骢在南明政坛的评妄之词,更客观地评价其人其事。

除评定一、二、三等文物级别之外,杨先生还甄别鉴选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参考资料,大都为宋、元、明、清诸大名家款识的书画赝品,其作伪方式包括摹、临、仿、造、改、拆配以及代笔等。尽管手法巧妙,几可乱真,但都逃不过杨先生的法眼,将它们一一捕获,使之展现研究价值,启迪并儆戒同道与后学……

这两年半的时间内,杨先生在与香港中文大学履行协议的同时,还作了二十余万字的读画笔记,其中的鉴定意见皆他一家之言。按理说,这些藏品的文字著录和定级结论早该由文物馆出版的,但因当时一些人事纠葛而被搁置。直到今年,经他多次增补完善并选取60幅有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图版后,才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发行。这真叫好事多磨!经过三十年的封藏,它的价值更为业内人士看重,称赞此书是体现杨臣彬先生对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研究方法论的代表作品,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书画鉴定学佳作,对于美术史研究及书画鉴定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赞誉是中肯的,一点都不为过。这里,我们要为杨臣彬先生闪光的书画鉴定人生喝彩!为他的《清鉴斋读画录》抖落尘埃、横空出世大唱赞歌!





深度阅读

壹视界·微视频|胜利日的难忘瞬间
[详细]
学习进行时|习近平主席妙语“大金砖合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