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重返知青岁月

2025-09-23 08:48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重返知青岁月

文/王 琦

去年5月的某日,舅舅打来电话,说表姐一家最近都在外地,问我下周末是否有时间,想让我开车带他和舅妈去一趟砀山看望老朋友。我知道砀山是舅妈以前下放的知青点,我也对知青的历史非常感兴趣,便欣然答应。

出发的当天赶上晴空万里,暮春时节的风也是暖洋洋的,路边的树木花草发了新芽,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汽车在皖北平原上飞驰,看着窗外的麦田,舅妈的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五十多年前,向我们讲述着当年的点点滴滴。

“那是1970年的8月,闷热的火车一路北上,载着我们700余名知青,在皖北平原上行驶了3个多小时,终于停在那只有百十平方米的小火车站。车站上锣鼓喧天、彩旗飘飘,横幅上写着‘欢迎知识青年到农村广阔天地练红心’,看到这场景,大家顿时来了精神。迎接我们的公社领导进行了简短的讲话,这里是黄河故道,最优质的酥梨之乡,鼓励大家扎根农村、建设农村。”

“舅妈,你们当时怎么去村里的?可以坐车去吗?”舅妈笑着说:“哪里有汽车哟,当时就是拖拉机载着我们知青。去村里的那条土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让人睁不开眼睛。当时不知是谁‘啊’的一声大叫起来,我们都看过去,原来是路边的梨子打在那个女同学的脸上,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此时,我们也驶入了砀山境内,路边出现一片片的梨园,梨园一直延伸着,好像永无止境,树上的梨簇拥在一起,挂在枝条上。

“生产队里社员们早早地等在那里,围着我们知青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妇女队长端来了一大盆清汤面,招呼大家快点吃。那天晚上又闷又热,一丝风也没有,队长把知青们安排到生产队的磨坊休息,那间房里阴暗潮湿,霉味伴随着蚊子的嗡嗡叫声,怎么也睡不着。半夜时分,隔壁突然传来牲畜的叫声,吓得几个知青用被子紧紧蒙上头,有的女同学哭出了声,一时间分不清哪是泪水、哪是汗水。”

“舅妈,你们到生产队主要做哪些农活呀?”我接着问道。

“我记得我们第一次劳动是和社员们一起摘梨,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在树上摘,有的在树下接,还有的把成堆的梨分拣包装,成箱的梨就这样送往全国各地。休息的时候,梨可以尽情地品尝,砀山的梨确实名不虚传,酥脆香甜,我们那时候梨子都不用洗,直接咬开一个口吸梨汁,特别清甜。”

“那休息时间你们都做什么呀?”

“夏天我们会去捉蝉,当地人把蝉叫做爬拉猴,我们一般都是晚饭后去捉,大家拿着手电筒和布袋子聚集到知青点。有的人来得早,就抓一把麦秸秆放在大柳树下、点上火,然后爬上大柳树,使劲地摇啊晃啊,只听到啪啪的响声和吱吱的叫声,一个个蝉就掉进了火堆,随即没有了声响,那焦香味随之而来。”

“看电影也是我们最喜欢的事情,那时候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只要广播里说公社晚上播放电影,大家都不顾一天的劳累,慌忙地扒上几口饭,扛着长条凳,赶上八九里路,去看《地道战》《地雷战》。往往等我们到公社的时候,公社广场上早已经聚满了十里八乡的人,大家争抢着站到凳子上,一不小心就会被挤下来。连场的电影几乎要看三个多小时,可是没有一个人说累。”

汽车终于停在了当年的知青点,现在已经看不到当年的土路和茅草房,取而代之的是笔直的水泥路和整齐的两层楼房。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向我们走来,舅妈说这就是当年的妇女队长,老太太看到舅妈,话没出口、泪洒两行,紧紧地搂着舅妈喃喃地说:“回来了,回来了”。

午饭非常丰盛,都是当地特色土菜,特别是油炸爬拉猴,金黄酥脆,令人回味无穷。舅妈与当年的队长回忆知青往事,发出阵阵欢笑,仿佛回到了五十年前的青春芳华,舅妈说:“我早就想找个时间回来看看,砀山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饭后我们来到梨园参观。梨园中有一棵300多岁的老梨树,当地人都称其为梨树王。此时这棵梨树王枝条舒展,听当地老乡说,这棵老梨树现在每年依然可以产梨近4000斤。这棵老树不仅酿出了甘洌的甜浆,更是静静伫立在黄河故道旁300年,记录了岁月的变迁。

我们漫步在梨园胜景之中,舅妈与老乡们的情谊深深地打动了我,听着舅妈的故事,仿佛我也走进了那个火热的年代。临别之际,舅妈的眼泪夺眶而出,她们再次拥抱,互相道别。

青春总是刻骨铭心的,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记录了舅妈那辈人的青春,也正因此成了她铭记一生的地方。





深度阅读

拾光纪·“三农”工作在习近平心里分量满满
[详细]
幸会中国 | 荒漠变林海,三北工程绘出生态奇迹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