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 (融媒体记者 陈瑶 文/图)62年前,一个脐带未脱的女婴被遗弃在南京街头;62年后,这位名叫徐兆玲的老人跨越千里来到安徽蚌埠,只为解开萦绕半生的身世之谜。
“我想知道亲生父母是谁,哪怕只见一面……”7月3日,在蚌埠市救助管理站寻亲登记时颤抖签下名字的那一刻,她的眼中泛起泪光。
“小时候总听邻居说我是捡来的,直到看见户口簿上‘刘艳’这个名字,我才有点信了。”徐兆玲摩挲着发黄的旧户口本,12岁那年高烧中听见养母向医生的哭求“救救这个孩子,她不是我们家的。”成为她人生第一个心结。1989年,病榻上的外婆临终前拉着她的手坦白:“你从南京福利院来,该去找找真正的家。”这句话,让她开启了长达34年的漫漫寻亲路。
在南京儿童福利院尘封的档案里,一页泛黄的登记表记载着:1963年2月27日,南京下关区二板桥派出所送来的女婴,右肋处有粉色胎记。六个月后,她被青岛的养父抱走,从此与这座城市的血脉联系戛然而止。“福利院说我的生日是推算的,亲生父母或许连我的存在都不知道……”老人说着,下意识摸了摸右肋处的胎记,这是她与未知亲人唯一的身体密码。
从1989年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徐兆玲已经不知道自己多少次往返于青岛和南京之间,137元/张的火车票摞了一抽屉。为了寻亲,她印了很多寻亲启事单页,在南京的街头散发,在南京的各家媒体也刊登过寻人启事,却始终石沉大海。
“老辈人说,当年划条船就能从安徽到南京。”亲戚的这句话,突然点醒了徐兆玲,让她将目光投向安徽。直到发现蚌埠作为水陆枢纽与南京的密切联系,让徐兆玲想到蚌埠来碰碰运气。
7月2日,她终于踏上这片可能埋藏着生命起源的土地。
“就算父母不在了,或许还有兄弟姐妹记得1962年冬天送走的那个女婴。哪怕让我知道我真正姓什么,知道自己是谁,我就很知足。”7月3日上午,徐兆玲带着珍藏多年的老照片走进蚌埠市救助管理站。
工作人员为她进行了详细记录,蚌埠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李华明表示,救助管理站将通过网络科技手段,并借助公安系统等多渠道,将徐兆玲的寻亲信息进行广泛扩散,助力徐女士找到家人。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