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顾楷 尤靖文) 7月4日至5日,由中宣部组织的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团队走进蚌埠。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及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等地方媒体的60多位记者,冒着高温酷暑,在我市的典型企业与科研院所进行采访调研。
一天半的时间里,这支高规格采访团,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以实地走访、深度调研等形式,深度挖掘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活故事,积极探寻新时代蚌埠发展的内生动力,采写了大量内容生动、角度新颖、传播广泛的新闻稿件。
8
颠覆想象的智能“五官”
千亿级中国传感谷令采访团集体瞩目
小小传感器,实现了人形机器人的精准抓握、灵活操控,帮助新能源汽车进行智能驾驶、智能车控,为火箭成功发射、飞船顺利运行提供保障......在中国传感谷展厅,从智能传感器到各种终端应用,一款款新产品新技术呈现在采访团成员眼前,智能传感器赋予智能化设备的“电子五官”,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蚌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颠覆想象,没想到蚌埠已经迈出了如此大的步子。”在看到一系列智能传感器产品后,光明日报总编室编辑杨永磊说,这次来到蚌埠,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智能传感器的研制和中国传感谷的建设。他认为,以智能传感器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为蚌埠乃至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作为全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近年来,我市依托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和大院大所,着力发展智能传感产业集群,加快打造中国传感谷,已吸引200多家智能传感器上下游企业聚集,初步构建起了智能传感器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
采访团来蚌第一站就走进中国传感谷,参观展厅展品,详细了解蚌埠传感器产业发展情况,并采访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的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这也是全国首条工艺设备配套齐全的压电MEMS量产线,达产后将成为国内MEMS晶圆产出最大的生产线。
《升级!老“引擎”跳动智慧“心脏”》《安徽蚌埠:小小传感器沟通大世界》《打造淮河之滨的传感器产业“强磁场”》……采访结束后,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科技日报等媒体纷纷聚焦蚌埠智能传感器产业,及时采写刊发了一系列有力度的新闻稿件。科技日报在报道中直言,在淮河之滨,一个传感器产业发展“强磁场”已然成形。
逐梦星空的商业航天
采访团深挖“航天新势力”背后的答案
商业航天是人类征途的星辰大海,更是产业发展的深邃蓝海。近年来,我市紧抓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战略机遇,以火箭链、卫星链、服务链“三链融合”为轴心,聚焦打造超200亿规模的产业集群目标,擘画出“箭指苍穹、星耀珠城”的产业宏图,一个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商业航天产业新高地已加速崛起。
发力新蓝海蚌埠拼什么?打造新集群蚌埠靠什么?……采访团成员带着问题与思考,深入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走进深蓝太空航天科技(蚌埠)有限公司、蚌埠凌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一线寻找答案。
“我们来到这里,看到了一批能够彰显中国制造非凡实力的硬核成果,这些成果印证了蚌埠在高端产业领域的厚积薄发和扎实突破。”中国青年网记者宋莉在采访时,被液体可回收复用运载火箭等技术和产品所吸引,她说,蚌埠扑面而来的科技创新浪潮和蓬勃活力让自己感受深刻,将在后续报道中,充分挖掘这座宝藏城市的创新密码,把蚌埠商业航天产业等优势产业宣传出去。
采访中,采访团一行对我市商业航天产业布局备感兴趣。
得知当前我市正高标准建设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按照“1+4+N”布局,构建了科技、研发、孵化、制造、服务运营等新型业态,已经集聚了凌空科技、九州云箭、深蓝航空等一众企业,“箭、星、端”全产业链生态加速成型,大家纷纷采访企业及园区负责人,详细了解各企业技术优势和我市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建设进展。
采访结束后,新华社连续刊发了《从低空到深空 安徽加快布局空天信息产业》《当“传感黑科技”遇见“航天新势力”:一座老工业城市的“精度”与“高度”传奇》等多篇稿件,安徽日报刊发《老工业基地“上新”,蚌埠打造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条》,安徽新闻联播刊发《中国商业航天“新势力”,为何会是蚌埠?》并在报道中指出,“安徽蚌埠以黑马之姿闯入中国商业航天版图,成为这个万亿级赛道上的耀眼新势力。”
领跑世界的蚌埠玻璃
玻璃“黑科技”吸引众多媒体记者驻足
厚度仅为A4纸四分之一、可折叠100万次的30微米超薄柔性可折叠玻璃,能够适用于建筑外立墙面、光电转化效率世界最高的铜铟镓硒发电玻璃,开创高世代OLED玻璃基板“中国制造”的新纪元的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在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先进玻璃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当采访团的记者们看到这些来自蚌埠的玻璃“黑科技”,纷纷激动地掏出笔记本、手机、照相机、录音笔和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开始采访和报道。
“一块小小的玻璃能够实现千变万化,蚌埠的科技创新令人惊叹!”科技日报记者夏天一在看到我市玻璃产业新技术新成果后表示,作为以科技为特色的中央新闻单位,将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宣传蚌埠的科创成果,让更多人了解蚌埠。
蚌埠素有“玻璃城”美誉,硅基新材料产业是我市聚力打造的六大新兴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玻璃谷”,打造了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玻璃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层次平台,建成国内首条8.5代TFT-LCD超薄玻璃基板生产线,在国内率先研发出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稳定量产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触控玻璃,研发生产出铜铟镓硒发电玻璃、疫苗用中性硼硅玻璃管、高强柔性盖板玻璃原片等众多原创成果,获批全国唯一的国家玻璃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
采访团成员在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采访时了解到,这家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的企业,不仅建设有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2个,取得多项“中国首创、世界第一”的玻璃新材料成果,还助推中国玻璃技术和产业在国际上由追赶型进入领跑型,纷纷表示惊叹。
“如今,薄薄的玻璃已发展成为潜力巨大的高精尖产业”“这些创新成果有效支撑了信息显示、新能源、半导体和高端装备等领域对先进玻璃材料的需求,引领中国玻璃技术和品牌在全球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连日来,中国新闻社刊发《厚积“薄”发 柔玻璃撑起产业硬脊梁》, 科技日报刊发《在蚌埠,“玻璃”正改变你我生活》,工人日报刊发《这里不只有最薄玻璃》,各大媒体均对我市玻璃新材料等产业进行了深入报道。大家纷纷表示,蚌埠工业基础雄厚,科创能力强劲,新兴产业发展呈现蓬勃向上的良好势头。作为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将以此次采访调研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大力宣传蚌埠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讲好蚌埠高质量发展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蚌埠、走进蚌埠、投资蚌埠,感受蚌埠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和创新活力。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