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社会

百岁老兵尹计高:穿越烽火的红色信仰

-

2025-07-22 22:03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夏日的微风穿过窗棂,投下窗格的斑驳暗影。在一个普通的居民楼里,101岁的尹计高坐在靠椅上,胸前的党员徽章在阳光下闪着光芒。当天,采访组一行来到尹计高家中慰问,刚说明来意,老人浑的眼睛里忽然亮起一点星火,他的手不自觉地攥紧,仿佛又握住了当年的武器,眼里的光也愈发明亮起来。

烽火少年:

从淮河畔走出的通信兵

“我叫尹计高,淮安马头城人。”老人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却字字清晰。1924年盛夏,淮河洪峰刚过,尹计高出生在淮安城外的小渔村。

信仰的种子,在1944年那个夏天深植于尹计高的心中。当年七月,二十岁的尹计高加入革命队伍,成为淮宝支队一名穿梭于枪林弹雨的通讯员,后转任电话员。

部队里的老兵都叫他“小尹”。1946年深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苏北,尹计高随部队撤退到苏北益林地区,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战火淬炼信仰,1947年7月,硝烟未散,尹计高郑重递交了入党志愿书。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的生命从此与一个更宏大的目标紧紧相连。

红色信物:

贴身珍藏七十八年的信仰

在老人家中,那张入党志愿书至今珍藏着,如今纸张已经泛黄、边缘也有着磨损。不过,上面的字迹依稀可辨,记载着填写日期、姓名、籍贯、部别、入伍时间……更显眼的是表格顶端那五个大字——“入党志愿表”。

当时的部队转移像流水,组织没法统一保管入党志愿表。尹计高一直记得,“组织说,人在,关系就在。它跟着我出生入死,直到现在整整78年。”

“这是用命换来的。”老人的手指轻轻拂过纸面。1947年夏,部队在山东某村休整,指导员找他谈话:“小尹,想不想加入共产党?”他连夜写了入党申请书,字迹被汗水洇得有些模糊。这张薄纸,曾与他在弹雨横飞的战场同生共死。忆及烽火岁月,老人眼中锐光重现,苏北战场的焦土气息似乎弥漫开来。炮弹撕裂空气,掀起漫天泥雨。年轻的尹计高趴在弹坑中,牙齿死死咬住断裂的电话线一端,手指在滚烫的焦土里疯狂摸索铜芯。炮弹尖啸着,就砸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战友幸免于难。

“两人一组,一人放线,一人布线。突击队撕开口子,我们就要冲上去架总机!”老人模仿起当年冲锋的姿态,手中无形的“线拐子”吱呀转动,混着记忆深处零星的枪响,“那时就想,哪怕我倒下了,同志们翻开口袋看到这张表,就知道:这个电话兵,是党员!是敢冲进突击队的人!”

初心不改:

“我是一个兵”

采访行将结束时。

“年轻人要好好干。”尹计高用拐杖指着远处的高楼,轻声说道,“这好日子,是无数人用命换来的。”那一刻,时光轰然倒转——众人眼前,不再是一个百岁老者,分明是一名雄姿英发、屹立于党旗下的年轻战士,那个在泥水里接电话线的通信兵,那个在党旗下举起右手的共产党员,他目光如炬,端着冲锋枪,召唤着战友向胜利无畏冲锋!



送行时,老人忽然挺直了微驼的脊背,干枯却有力的手颤巍巍举至斑白鬓边,一个标准的军礼凝固了时光。未等众人回神,苍老而铿锵的歌声已撞进每个人的胸膛:“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那是一个穿越烽火硝烟的老兵,对祖国最滚烫的告白。

山河无恙,盛世如斯,皆因曾有万千如尹计高般的战士,将滚烫的信仰嵌入民族的脊梁。那颤巍巍的军礼与歌声,不仅是对往昔峥嵘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吾辈后人的无声托付——接过那永不熄灭的火种,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让信仰之光,永远照亮脚下这片用热血浇灌的土地。(蚌报融媒体记者 何沛 通讯员 李箫 文/图)

编辑:侯艳秋




深度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一根甘蔗“两头甜”——把地方特色产业做优做强之一
[详细]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乡村振兴搞得更好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