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奴毛肚火锅的创始人杜中兵做客央视新闻《聊企来》栏目,在专访中畅谈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与经营理念。“巴奴”这一品牌名的灵感源自重庆的纤夫文化——创业初期,杜中兵曾专程到重庆调研,了解到火锅最早由江边纤夫创制,便将纤夫们那种同心协力、逆水行舟的精神融入团队建设中。从充满力量的“纤夫号子”到凝练为“巴奴”的品牌名,简短的音节不仅便于记忆,更承载着坚韧不拔、奋勇拼搏的品牌内核。在2000年代火锅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的背景下,他率先喊出“拒绝用火碱发制毛肚”“锅底不使用老油”的承诺,凭借严苛的食材标准,为品牌打开了市场突破口。
面对火锅行业的激烈竞争,杜中兵大胆将品牌更名为“巴奴毛肚火锅”,提出“服务不是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的口号,以差异化破局。随后,巴奴将重心全放在产品上,重新梳理产品,打造特色,围绕产品构建差异。他尊重对手,也坚信健康竞争能推动行业进步,认为川渝火锅竞争核心始终是产品:“所有跟吃有关的东西都最重要。”
杜中兵认为产品是品牌立足根基。2001年创立巴奴时,火锅行业深陷火碱发制食材与老油反复使用的问题,九成火锅店用工业火碱发制毛肚等干货,存在致癌风险,“老油”锅底也有卫生隐患。他以“为家人做好火锅”的初心,推动两项行业变革:联合西南大学李洪军教授,将“木瓜蛋白酶嫩化技术”引入毛肚发制,通过12道工序标准化生产,让顾客吃到健康毛肚;率先禁用老油,研发“发酵油+新料”复合炒制工艺,采用“一锅一料”模式,平衡锅底风味与安全。这些创新虽推高成本,却为巴奴赢得“贵但值”的口碑。
在选品上,杜中兵近乎偏执。为还原自然生长的井水黄豆芽,他耗时一年半打造专属供应链;为推广绣球菌,将其装入玻璃瓶赋予艺术感,带动福建当地形成产业链。面对定价争议,他直言人会为价值买单,品牌立住需要时间。他认为企业家要“钻进行业成为专家”,带领巴奴探索食材时,通过助农项目回馈社会,河南汝阳的红薯、云南山间的鲜笋因巴奴采购从滞销变热销。
对于创业者,杜中兵建议“全面投入,不留后路”,“如果没有两把刷子,不可以开餐馆”。他坦言争议与挫折是成长养分,但“本着善良的心,向更好的方向走”是不变的原则。如今巴奴顾客不乏90后、00后,他充满信心:“做产品无关年龄,只关乎用心。”他相信无论行业如何变化,坚守产品特色的底层逻辑永不褪色。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不代表蚌埠新闻网的观点及立场。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蚌埠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对此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