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尤靖文 通讯员 凌义乐)“老朱一来,咱村的荒地就活了!” 王庄镇村民口中的朱丙新,72 岁仍揣着嫁接刀往果园跑。五十年前跟着政策种树苗,如今踩着乡村振兴的节拍带大伙搞合作社,他的秘诀就一句:“国家指哪,咱就往哪种‘致富苗’!”
“那时候一斤盐 1毛4,家里都买不起,四个孩子要吃饭,我一个大老粗,除了下力气,没别的出路。”回忆起创业之初,朱丙新充满感慨。20世纪70年代,朱丙新还是个靠种庄稼勉强糊口的农民,看着乡亲们守着土地却难有增收,心里总想着“要找条不一样的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朱丙新得知乡镇正推进植树造林,却苦于没有稳定的苗木来源。“既然大家都要树苗,我为啥不自己种?”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没有技术,他就四处拜师。在乡镇的推荐下,朱丙新走进安徽农业大学(原安徽省农学院)的课堂,从苗木培育的基础知识学起,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嫁接、育苗的要点;没有资源,他就骑着旧自行车跑遍蚌埠的农林部门,软磨硬泡争取支持。
1981年,朱丙新承包下村里的闲置土地,第一批树苗破土而出时,他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那时候一棵树苗能卖 1 块钱,一亩地种几百棵,比种庄稼强多了!”第一年卖苗的收入,让他更加坚定了走苗木之路的决心。
随着国家植树造林、乡村绿化政策的推进,朱丙新的苗木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从最初的杨树苗、桃树苗,到后来的花卉培育、果林种植,他始终紧跟政策导向,把“国家要什么、乡村缺什么”作为发展方向。
20世纪90年代,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启动,朱丙新迅速扩大苗木种植规模,为周边乡镇提供了大量优质树苗。2013年,国家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他第一时间牵头成立固镇县利源林果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抱团发展。“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朱丙新说,合作社成立之初,他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加入,为村民提供苗木和种植技术。
在朱丙新的带动下,王庄镇西南村等周边村庄的200多户村民纷纷参与。转眼间,村头屋后的荒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桃林,曾经的“光秃秃”村庄,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
然而,产业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合作社的桃树进入盛产期,几十万斤桃子集中上市,销路成了难题。“看着树上挂满的桃子,村民们急得睡不着觉,我心里更急。” 朱丙新回忆道,那段时间,他每天奔波于蚌埠、合肥等地,四处“求帮忙”。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一场“桃园采摘游”活动迅速启动。通过线上宣传,1000多名游客慕名而来,带着篮子、提着袋子,在桃园里体验采摘乐趣。“那时候桃园里到处都是人,车子排了几里地,村民们忙着称重、打包,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朱丙新说,那场采摘游不仅解决了桃子的销路,还让更多人知道了王庄镇的林果产业,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如今,72 岁的朱丙新依然没有停下脚步。合作社的产业从单一的苗木种植,拓展到果品销售、林下经济等多个领域。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村民不仅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还能在合作社务工,每天有百十元的收入;闲置的荒地变成了“聚宝盆”,村集体收入也逐年增加。更让他欣慰的是,他的子女们也接过了“接力棒”,成立了家庭农场,继续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人活着就要干事,越干越有精神。”朱丙新说,现在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支持政策越来越多,他还要继续发挥余热,带领合作社发展大棚种植、农产品加工,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夕阳下,朱丙新站在自己培育的梨树下,看着满树的果实,眼神里满是期待。这位七旬“林痴”用五十年的坚守证明:只要踩准国家战略的节拍,扎根乡土、心系百姓,就能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走出一条可持续的致富路,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